2月28日,柴静的新作《穹顶之下》首发。播出仅一天,就引爆网络,播放近亿。伴随巨大成功的同时,是巨大的争议。本应是透过柴静看雾霾,却演绎成了透过雾霾看柴静。
实际上,在专业人士群体,比如经济学家与医学界人士,对《穹顶之下》的评价偏向正面。比如,在世界顶级学术杂志之一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空气污染对预期寿命的长期影响:基于中国淮河取暖分界线的证据》的北大陈玉宇,对《穹顶之下》就做出了正面评价。《穹顶之下》能得到专业与权威人士的支持并不奇怪,毕竟其信源是主流科学家、医生、政府官员,这已能够充分保证视频的数据是可靠的。
除了专业人士,《穹顶之下》也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权威官员的认可。新就任的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就对外界表示:在看过片子之后,亲自发短信对柴静表示感谢。而在此之前,国家主席习近平也表示要留住APEC蓝。所以,《穹顶之下》的讨论是符合政策取向的,并无舆论场中常见的针对一定问题的所谓“左右之争”。
在普通民众中,柴静的视频本身,也未引起太大争议。对普通民众来说,《穹顶之下》除了数据更翔实,更容易打动人,其观点与以往涉及雾霾的节目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至于视频有多火,普通老百姓并不关心,也不会觉得诧异,毕竟,他们不会对《穹顶之下》进行细分与定位,对他们来说,它无非众多节目之中的一个,再火,火得过《新闻联播》与《焦点访谈》么?
但是,对媒体与自媒体人来说,这是一次震撼与压榨。从央视辞职之后,柴静一直沉寂,然后,以区区100万的资金,以个人之力,却又调动顶级资源,采访各路权威,以个人演讲的这种极具个人化色彩的方式,释放出纪录片,并获得央媒推荐,点击数亿,登顶自媒体。
遗憾的是,这种震撼,通过另一种形式在自媒体上呈现出来。在这里所谓自媒体,一般指各种个人化的,粉丝众多的社会媒体用户,比如,微博中的加V用户,朋友圈中的个人公号。
某种程度上,争议并不是来自于那些有影响力的个人化社交媒体响应权威、专业人士,或响应民间社会的呼声,而是一次自个人化的社交媒体通过微博、微信的一次自下而上的议题设置,然后,带动民间粉丝意见,形成广泛的争议。但遗憾的是,由于个人化社交媒体设置的议题与柴静的议题并不对等,公共话题失去了正确的方向。
从争议的广泛性而言,上一次引起如此争议的,是方舟子与韩寒的代笔之争。当年争论韩寒代笔,起码韩寒有可能涉及一个大丑闻,退一步,就算是没代笔,起码没能像当时很多人说的那样,当场自证。再退一步,“韩寒没有代笔”,“韩寒是一面旗帜”与“造假”,“能力差”,起码还是两个差不多对等的议题。形象一点说,当年一拨人说韩寒是旗帜,另一拨说,那我不管,他是骗子。观点虽争锋相对,但作为争论,却没有违和感,可以看做“善”与“真”之争。
而现在的情况却是,柴静说,雾霾伤害大家身体,大货车排放全行业造假,我们集体动员,减少污染。另一边则说,那我不管,你抽烟;那我不管,你买大排量汽车;那我不管,你拿女儿煽情;那我不管,你逻辑有瑕疵;那我不管,你解决方案不正确;那我不管,你是美国人的妈,如此等等。这些指责与质疑真的能与“治理雾霾”这个议题对等?作为争论,真的没有任何违和感吗?
就这样,在一片自说自话的混乱之中,柴静原本设置的环保议题,被忽略了。由于柴静提出的是一个切切实实、急迫的问题,必然的,争论失焦的后果就更加现实与直接。
比如大货车的尾气问题,依旧关注者寥寥。无数贴着国4标却根本没有达标的大货车开往城市,造成的污染上相当于几百万辆小轿车夜里在北京跑,导致北京凌晨PM2.5的峰值。民众的要求,柴静的呼吁,并不是要提高中国的环保标准,向发达国家看齐,而是真正执行已经打了折扣的标准,不要让环保法律形同虚设,不要让没装任何排放处理设备的大卡车名正言顺在路上跑。让刚刚从睡眠中醒来的中国人,不再大口大口的呼吸几个小时之前大货车留下的峰值PM2.5。
大货车排放标准是不可承受之重吗?并不是。大货车的排放标准,是政府相关部门推出的,政策的背后,必然有可行性的讨论,确认在成本上可行,不至于对运输业有太大的冲击,才会被实施。也正因为如此,在制定标准的时候,并不是一味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看起,而是考虑到中国的现实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排放的标准已经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即使可行性还存在可商榷之处,但起码,不会像那些把环保与经济发展对立的人所说的,“一但环保严格执行,就物价飞涨、企业倒闭”。
但是,在争论之中,舆论失焦了。从视频放出到现在,已经过去四天,四天之中,没有任何媒体跟进汽车排放造假。在百度输入“大货车排放造假”,搜索结果的第一页,最新的是2014年8月的新闻,然后就是2010年的新闻,本该全国多家媒体跟进的全行业排放造假事件,悄然无声。
可以想见的是,如果传统媒体没有被禁声,如此极化的舆论失焦不会出现。传统媒体的组织化运作下,从媒体文化、宗旨,到各层级的组织架构,都保证了严格的选题规则。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个人情绪、不专业、不成熟的意见、人身攻击都被过滤掉了;另一方面,媒体的公共导向也能得以保证。所以,即使在现今的舆论环境下,大货车排放造假,也必然成为传统媒体的热点,进而带动整个大货车排放的改变,城市清晨的PM2.5峰值不会依旧如故。
的确非常遗憾,由于自媒体设定议题的失焦,现在,凌晨的PM2.5高峰将一如既往的保持下去。但是,北京人、上海人、广州人,哪怕是那些严厉指责柴静的人,就真愿意拒绝这种现实的、可行的改善,宁愿早上起来,匆匆跑步上班,大口呼吸排放造假的大货车留下的PM2.5吗?
舆论失焦的损失并不仅仅在于错过了追问大货车排放全行业造假,更荒诞的,影响也更深远的是,之前,雾霾还是人人喊打,一夜之间,就变为了经济发展的必须,中国突然多出了那么多“污染原教旨主义者”。实际上,即便在严格的经济学讨论中,对于现阶段的中国,环保与发展,并非绝对对立的关系,环保不是没有空间,一次本该被充分利用机会丧失了。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次自媒体的荣耀,同时,也反映了作为自媒体的不足。当然,必须看到的是,在随后几天中,自媒体中呈现出一如既往的自我净化,但是,由于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损失已经发生,如果再考虑到个人认知的有限性,就更不难发现,理性的、客观的、更富建设意义的组织化媒体机构,才是一个国家自由思想市场的脊梁与基础,而中国的问题则是,它们被抑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