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报道,3月15日,珠海市工商局再次开展销毁假冒伪劣产品活动。包含汽车配件、箱包皮具、服装、手机配件和食品等物品所值320万元遭销毁处理。有人大代表致信该报,表示此举是在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对于部分资源,完全可以再次利用。
市场经济的法制化规范化,是保障正常经济秩序、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起码要求。相关部门查禁假冒伪劣产品,坚决不准假货劣货偷偷溜进市场、侵害消费者利益,不但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也肩负着亿万百姓的殷切期望。
工商部门查出的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如何处理,多年来却有较大的争议。比较解气也颇具轰动效应的做法,当然是集中一处,或者一把火焚毁,或者动用大型压路机碾碎。这么做,省心省力,还能收震慑人心的巨大宣传效果,因而常常是各地打假行动中采取的首选方案。但是,许多假冒伪劣产品的制作,耗用了大量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假如不分青红皂白地全部一毁了之,确如珠海市这位人大代表所言,难免“暴殄天物”之嫌。对于制假售假的违法之徒,必须严厉打击制裁。对于没收的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则可以参考海口工商局的做法,以“节能减排”的环保理念,进行整理,合理分类,对有使用价值的进行回收、赠送扶贫、拍卖,对没有使用价值的按物品的性质分别采取碾压、填埋的方式,遵循“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原则实行科学分类处理。努力做到物尽其用,并体现“节能减排”的环保理念。有道是:
假货何须尽销毁,资源再用亦不亏;烈焰急焚虽痛快,污染浪费惹是非。
打假需要激情,但又要避免狂热。例如在处置大量罚没假冒伪劣产品时,就应尽可能地考虑保护环境、节省资源,而不要一味追求率性而为。珠海人大代表致信报社提醒此事,正是对人民负责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