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购物消费已成为当前市民消费的重要方式之一,而“网络售假”事件也频频被曝光于公众视野。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到来之际,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随机选取有网购经历的消费者展开网络售假和网购打假调查。调查结果反映,网络售假现象较为普遍,服装、化妆品占据网络假货五成以上,消费者普遍反映维权难,盼政府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市场。(3月12日《中山日报》)
今年初,国家工商总局曾公布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让由来已久的网购陷阱问题再次凸显。据报道,国家工商总局此次监测共完成92个批次的样品采样,正品率仅为58.7%。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得出半数受访者曾网购到假货再次有力证明了网购世界中假货很多。
必须看到,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人热衷于快捷方便的网上购物。然而,在网购成为一种时尚的同时,网购中的各种乱象也不断呈现出来。质量和服务缩水无疑是网购中最为普遍的消费纠纷。去年3月,北京消费者林先生就曾一纸诉状把京东商城告上了法庭。据报道,林先生在京东上购买的苹果手机频繁出现死机现象,而京东不允退货,并表示“无法处理”,后经过苹果官方售后维修店鉴定,林先生在京东网购的苹果手机为假货。
记得淘宝网、支付宝创始人马云曾坦言,“淘宝成立以来,总有买家说买到了假货,卖家说产品受到了侵权,我们也是受害者。维权如果做不好,将会发展成阿里巴巴的‘癌症’”。但事实证明,直到如今,消费者于网购世界中的维权依然没有做好。毫不夸张地说,不能有效解决网购中的种种乱象,非但阿里巴巴会因“劣币驱逐良币”而得“癌症”,整个中国电子商务的有序发展都令人堪忧。
针对消费者网购假货问题,很多专家都提醒消费者要擦亮眼睛,甚至不厌其烦地传授购买正品的经验,包括提醒消费者不要随便网购。这种提醒固然善意,但于解决网购乱象问题而言,作用微乎其微。毕竟,不是每位消费者都是质检员,也不是每位消费者愿意为了买一些日常用品费尽心思地去防范假货。
在笔者看来,要真正实现剔除网购世界中的“鱼”,又要留下“龙”,不仅需要消费者加强网购安全和维权意识,更要健全网购管理制度,尤其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商务仍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着标准不统一、平台建设滞后、诚信度不高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进度,从根本上保障中国网购行业健康发展。例如明确消费者网购假货后,可以向入网的商家要求赔偿;如找不到商家,由网站赔偿;网站赔偿后,消费者有权向商家追偿。又例如实行网络实名制,若消费者在网上购买假货,可以直接向职能部门举报,进而及时找到并处罚“肇事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