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美国“买猪” 中企迎接全球大并购时代

发布时间:2013-06-03点击率:844

73岁的万隆再次迎来他个人职业生涯的历史性时刻。5月29日,双汇国际宣布收购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猪生产商及猪肉供应商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 Foods,SFD. NYSE)的全部股份,收购金额约为7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7亿元)。

  作为双汇国际主席的万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十分高兴能达成此次协议,这是双汇国际和史密斯菲尔德的历史性时刻。”随着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的海外投资已进入高速增长期。这起收购体现了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由资源主导型收购向消费品和服务收购的转变趋势。

  随着中国民众收入提高,消费将出现升级的大趋势,未来5至10年,中国消费市场前景也被国内外企业家普遍看好,在这样的判断下,中国企业将进入全球大并购时代。

  

  近年中国海外并购

  势头强劲

  

  事实上,现在收购史密斯菲尔德进入美国市场,是万隆的最佳时机。2009财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美国猪肉制品市场不景气,生猪价格下跌,史密斯菲尔德当年净亏损2.5亿美元;2010财年,继续净亏损1.0亿美元。

  直到2012财年,史密斯菲尔德的收入规模才勉强回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当年实现收入130.9亿美元,略高于2009财年的124.9亿美元。联想到中国企业近年来的一系列全球并购行为:中海油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光明食品收购新西兰新莱特乳业、澳大利亚马纳森食品集团、法国红酒制造商、复星医药斥资2.4亿美元收购以色列医疗器械企业等等。

  近年来,中国海外并购掀起新一轮热潮。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总投资金额,从2008年的103亿美元迅速增长至2012年的652亿美元,五年增加五倍。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趋势也在发生变化,除了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成为海外并购的生力军外,中国企业的并购目标也正在从传统的能源矿产,逐渐转向高科技、食品、服务业。

  据统计,去年中国民营企业投资255亿美元于海外并购项目,在过去五年中增长600%以上。2008-2012年,民营企业每年单宗交易的平均金额由3,630万美元增长近四倍至1.78亿美元。不同于国企近年来不断投资海外能源领域,民企则积极引进工业科技和消费品相关业务。 中国企业并购趋势转变的背后是中国消费升级的时代背景,国内外不少企业家看好中国消费市场前景,预计未来8至10年,全球制造大国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国。

  年初,世界最大的番茄酱制造商亨氏集团宣布,公司与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及3G资本达成收购协议,后两者以280亿美元收购亨氏,该交易一旦完成将成为食品行业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并购案。

  这证明全球投资界领军人物巴菲特也青睐消费品企业,他认为消费品企业品牌本身也必须在市场中具有较大竞争力,令其他同类产品很难在短期内完全覆盖或者超越。亨氏集团不仅在全球享有很高知名度,其在新兴市场也占据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中国经济迅速崛起

  海外投资进入高速增长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到了21世纪,中国经济进一步稳定发展。随着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的海外投资已渐入高速增长期。

  中国经济的发展必然提高中国企业的货币购买力。2005年开始,人民币大幅升值,加上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欧美国家的资产在中国企业家看来一下子便宜了很多。

  两年前,当亚洲企业收购资产时,收购方股价通常在交易宣布后的五天内平均下跌1.1%。但进入2013年后,收购方股价反而会在并购交易宣布后上涨,特别是在亚洲。

  在目前全球资金宽松的情况下,拥有充沛现金流的亚洲企业认为现在是实施并购的好时机,可以利用低利率来撬动高回报。中国企业自然也是其中一员。

  

  中国企业全球并购

  需要吸取日本经验教训

  

  上世纪80年代末,日元大幅升值带来的财富膨胀让日本企业家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可以不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以致资产能不能在日后带来足够的收益,他们都没有进行足够认真的考虑就盲目并购。

  此后的局势发展也让日本企业家为自己忽视经济规律的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前花重金收购的资产许多变成了经济包袱,不但不能带来收入,还得想办法摆脱。

  欧美国家市场经济历史悠久,不少企业的资源、品牌、技术、管理经营在全世界都比较好,但中国企业并购之后能否有效进行整合,最终实现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整体战略还需要中国企业家认真思考、谨慎从事。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