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对比”需要考虑多种复杂因素

发布时间:2015-03-30点击率:833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暴跌,这导致中石化周日晚间发布的年度财报出现了2009年以来首次营收负增长,净利润同比下降近三成。与此同时,一篇关于油价的帖子引发网友热议,2008年到2015年,国际油价分别处于超过140美元的高点和40多美元的低谷。而国内的汽油每升价格都是六块多。对此,中石化以中欧油价对比为“中国油价高”喊冤。(3月24日《新京报》)

  网上流传的油价帖子,乃是网友对国内油价的调侃和质疑,将7年来的国际油价与国内汽油价格做了对比,公众愕然发现在国际油价跌去七成之际,国内汽油价格居然还是六块多,显然有些无法接受。事实上,此种静态价格对比并不合理,只是单纯看油价的变化,却没有考虑到其他变量,诸如通货膨胀、税率、汇率、经营成本等,都是影响油价的重要因素。

  而中石化拿中欧油价横向对比的做法,亦引起无数网友的吐槽,认为是在偷换概念,二者本就缺乏可比性。需知,虽然欧盟油价确实比中国高,但中欧的收入差距悬殊,消费能力不在一个档次上,人均购买力不同,显然中欧油价对比并不合理,难以令人信服。至于与其他发达国家和产油国的油价对比,道理亦是如此,国家经济环境、消费模式、税制等都不同,如何去与之比较。

  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并不透明,导致公众只能做模糊推断和猜测,无法准确判断成品油调整情况。而且,目前成品油调价权力在发改委手里,油价并未实现市场化定价,“两桶油”只有执行权,按照发改委发布的价格调整方案执行。欧美等国的油价则是市场化操作,由市场竞争决定价格走势,定价模式不同,又如何去对比。

  最为关键的是,我国原油对外依赖性非常大,每年需要进口大量原油,却缺乏定价权,对国际油价的走势难以控制,只能被动接受价格波动。而在国际油价走高的过程中,出于维系国内经济稳定的角度出发,政府一度冻结成品油价格调整,避免油价上涨过快,造成各行业成本上升,影响到整体经济运行。显然,身为共和国长子的“两桶油”,在顾全大局的行政约束下,还是做出一定的牺牲,忽略时代背景去比较油价,则未免有些不合理。

  再加上近些年来,成品油消费税一再上调,油价的构成今非昔比,目前的油价包含了更多的税费,也就无法与08年的油价对比了。而且,在环保治理和降低原油进口依赖性的压力下,发展新能源车则是大趋势,成品油过低的话,不利于推广新能源车,这也是政府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更何况,目前国际油价下滑过快,已经超过很多产油国的生产成本,从未来看,低油价不可持续,必然会回归到合理区间,那么相应的国内成品油也会随之调整。

  由此可见,国际油价和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变化,都是由各种复杂因素所共同决定的,不能用单一标准去对比,否则就会陷入单向思维的误区。当然,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构成和变化,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加强透明度,改变定价机制,放开市场进入门槛,走市场化竞争道路,以摆脱行政定价的束缚。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