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身材,戴着眼镜,笑容亲切,乍看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学者,但一旦谈到企业运营却条理清晰,丝丝入微,谈到战略更是纵横捭阖,如领千军万马……这是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新亚给人的第一印象。
“隐形巨人”浮出水面
当中国迈向大企业时代之时,很多企业提出跨越式发展时,有一家央企却提出“适度规模、技术经济协调发展”的口号,这就是中国唯一的装备制造技术的领导企业——李新亚领导下的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2年的产值仅为40亿元,这40亿元产值与众多央企动辄几百亿元的年产值相比确实微不足道,但它对于一家很少生产有形产品的装备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来说,有形的数字代表无形的价值。
的确,这家从科研院所转型过来的央企远远没有中石油、国家电网等企业为公众所熟知,然而提起它的项目和技术,无论是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的核潜艇主止回阀安全评定与使用寿命评测,还是航天器回收着陆关键试验装备的研制,导弹腔体及油箱铸造技术研究,抑或三峡电站水轮发电机过流部件的铸造技术及产品,无一不是业界翘楚。
科学家出身的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院长李新亚告诉记者:“中国大部分大型工程中都有我们的身影,不过我们只是帮助别人制造产品,为别人建造生产线,提供技术服务。我们当不了焦点,不过我们在装备制造的历史使命是永远不可替代的。”
以学术和创新为使命
李新亚不说客套话,一旦谈起总院的技术创新时就如数家珍,那种思路想打乱都很难,而谈到中国的创新不足时又难免扼腕叹息,为中国还未成为创造大国而心焦。这种责任感也影响了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让总院在市场竞争中避免沦为一个一般的企业,而是铭记提升中国装备制造水平的历史使命。
李新亚以学术和创新为生命。今年58岁的李新亚,曾经就读于合肥工业大学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毕业后就把铸造当作自己的研究方向,并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上世纪80年代即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如今还在科技部“973计划”项目“先进数字化制造装备技术基础”任首席专家,2012年还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专利金奖。
在就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院长之初,李新亚就把科研放在最核心的位置。在首都体育馆南路的总院大楼,一层大厅四位院士的大照片就是李院长上任时办的第一件事,但他却没有把自己的照片挂在显眼的位置。
除了处理繁杂的行政工作外,作为博士研究生导师的李新亚还抽空指导几位博士生,对他们的课题进行方向性指导。机械总院在全国各地的机构有15家,去各地了解基层的情况是李新亚最喜欢做的,这样才能了解最真实的一线资料,为总院的规划提供支撑。
实现“进口替代”践行社会责任
李新亚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基础较弱,不过经过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近60年的发展,大型机械的生产制造技术中国可以不依赖外国了,在科研上跟国外的相比基本上不存在质的差距了。现在,机械总院提供的技术或者产品已经可以实现“进口替代”,而其价格只有国际上的1/3。此外,再加上“技术溢出”效应,总院的很多国内乃至全球领先技术,比如铸造、焊接等,已经随着技术转让和输出在中国的无数私营企业中开花结果。
可以说,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不仅以自己无数创新技术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普及和进步,而且以其应有的担当默默书写着一个央企对社会和国家的应尽责任。
实际上,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已经内化为机械总院的基因了。在机械总院一楼大厅,最显眼的位置挂的不是公司领导的照片,而是总院的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四位院士的大照片。除了已经故去的雷天觉院士外,徐性初、林尚扬、陈蕴博三位院士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他们不仅带研究生,而且还亲自担负着很多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坚任务。
据介绍,迄今,该院累计取得科研成果及专利7000多项,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航空航天、交通运输、信息产业、冶金、建筑、汽车、环保和能源等国民经济重要产业领域。
李新亚告诉记者,在机械总院,对科研创新的坚持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放弃,这也是今天机械总院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能够与世界同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