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全球有超过2亿的失业人口,而同时有34%的雇主表示他们难以完成正常的招聘计划……这些现象都说明,我们需要员工帮助计划(EAP)。”在4月1日举办的2015中国EAP与职业心理健康年度论坛上,美国员工帮助研究基金会董事、 欧洲著名 EAP专家沃夫冈·赛德尔表示,心理疾病如今已超过心血管病等身体疾病而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在工作场所如果有好的EAP管理,将会给企业和组织带来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员工心理援助项目
据与会专家介绍,在欧美国家,员工帮助计划(又称员工心理援助项目)作为由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系统而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旨在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工作绩效。
赛德尔指出,今天的年轻一代正面临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压力,失业率增高、竞争加剧,不少人中年后还会再次结婚和生育,他们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有数据显示,如果员工患有抑郁症而没有进行有效的干预和管理,企业每周将损失5-6小时的工作绩效。”
北师大心理学院副院长张西超教授以最近发生的德国之翼9525号航班空难事件为例,指出EAP管理的重要性。他说,一些特殊岗位的员工比如飞行员、核反应堆操作人员等,往往面临更多的压力和焦虑,需要EAP对其进行长期的心理健康管理和风险防控措施,“EAP倡导全面关注员工,尤其对员工的自杀和自残行为有急救措施。现实生活中,虽然有些人没有通过语言表达他们的求救信息,但是其行为已不正常,此时一定要积极干预。”
健康幸福成为
衡量人力资本的重要指标
赛德尔通过一系列大数据分析指出,信息技术正帮助人们将各种数据进行综合和进行深度分析,“比如员工的缺勤,一般来说是因为感冒或是短期问题,然而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能会发现缺勤背后的真实原因,比如精神压力或抑郁症,而这些病症已成为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严峻问题。”赛德儿认为,心理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是早期发现并干预,而不是等到病情严重了再采取措施。
在未来学家眼中,未来企业的发展趋势是:小规模、小团队、全球分布、快速适应、随时随地创新、员工愿意在此工作……张西超在《打造面向未来的积极组织》的主题演讲中指出,积极的组织才能吸引员工愿意在此工作。他介绍说,国内已经出现一些积极组织的雏形,“这些组织开始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尝试应用EAP等专业工具提升企业的组织和管理。”而来自122个国家的相关数据显示,健康与幸福已成为衡量企业人力资本的重要指标。
张西超指出,仅仅靠物质激励的增加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能,既受成本的限制又难以取得期望的效果,“组织中的积极心理要素对于帮助组织应对挫折与困境、推动创新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EAP与员工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是企业除了财力、人力、社会三大资本以外的第四大资本,包含员工的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坚韧、情绪智力等。与会专家指出,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不再是财力和技术,而是人。今天的员工关注薪酬福利,但更关注成长和进步,他们能接受工作繁重和薪酬下降的现实,但迫切需要心理安慰和心理支持。
据北京易普斯咨询公司总经理江涛介绍,在欧美国家员工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费用是可以纳入报销和保险体系的。在中国,最早的EAP应用可以追溯到1998年,当时一家澳大利亚公司IPS为了给其外籍员工提供服务而应用了EAP,但因“水土不服”以及国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天然抵触,该项目很快就撤出了中国市场。
2001年,联想公司发现,其客服中心的员工常常出现焦虑、烦躁甚至心理枯竭的现象。当他们了解到该工作岗位属于高情绪强度的工作,必须对员工进行长期的心理辅导和支持时,便率先引入了EAP管理。
随后,EAP专业公司为了适应中国企业开展EAP应用,逐步形成了本土化的EAP模型。2004年,国家开发银行正式引入EAP应用,并把EAP作为党群和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
2008年以后,国内EAP应用开始从过去关注少数员工的特殊问题,发展到促进全体员工的心理资本和心理健康,即从“负面的解决问题导向”到“积极的心理成长导向”和企业战略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