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中央深改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会议强调,要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基本定位,将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作为改革出发点和立足点,落实政府办医责任,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构建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就医格局。(4月2日《京华时报》)
公立医院该不该生存于逐利机制之上?“意见”终结了经年不息的是非之争。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医改仍是代表委员和大众的热议话题;而被视为医改“硬骨头”的公立医院改革,因其成败关系医改全局,更是备受关注。“缺乏科学运行补偿机制导致以药补医,医疗服务价格严重偏离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药价虚高,群众看病就医负担重。”由国家卫计委牵头提交的两会材料《关于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问题》这样总结公立医院的痼疾,并指出,“这些问题涉及公立医院运行体制机制,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调整,亟需加快推进改革步伐。”
公立医院从逐利转向公益,已到了箭在弦上的时刻。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规划提出,进一步明确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目的和应履行的职责,扭转公立医院逐利行为。此后几年,在每次的人大记者会上,“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逐步扭转公立医院的逐利行为,建立体现公益性和高效率的新运行机制”等说法更为旗帜鲜明。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超过了50%,今年更将全面推开。这为公立医院改革积累了经验,也预留了空间。另一方面,高药价等顽疾渐次指向深层次的机制问题。不久前,广西花红药业董事长韦飞燕语出惊人,声称九成药品都有降价空间,价格砍掉一半毫无问题;而近日,一位“草根”药改行家撕开了药价“神秘面纱”,70多万种药品零售价、出厂价的比对清单被其在网站上公布……实践越来越证明,扬汤止沸的变革,并不能纾解看病贵、看病难,只有从逐利机制上动刀子,乱象才有釜底抽薪的可能。
公立医院如何告别“逐利模式”?这个问题其实早有答案。2011年,当时的卫生部官网就有消息称,“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日前表示,政府投入长期不足和以药补医机制的存在,使得目前中国公立医院普遍存在逐利性,这与公益性要求背道而驰,是公立医院改革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这里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层面:一是公共医疗投入基础孱弱。媒体经常引用钟南山的话,“医疗投入我们欠账太多,日本的投入是占GDP的8%至9%,欧洲是10%至12%,美国是16%,我们不到6%。”二是医疗技术价值被低估。葛兰素史克贿赂事件不过冰山一角,以药养医的结果,就是“以药毁医”。那么,公立医院走向公益,公共财政要赐予其兜底的勇气;“以技养医”成为可能,乱开药等顽疾才会当真被破解。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深入推进医药卫生改革,打造健康中国。毫无疑问,眼下的中国医改,已经进入“深水区”。民众衡量公立医院改革是否当真的度量衡很简单:财政愿不愿在利益配置上“割肉”,医疗领域与药械是不是还那么“亲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