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少不了说羊,据最近的媒体报道,有学者称,相较“龙的传人”,中华民族更应是“羊的传人”。笔者看后也大为惊讶,歌里边一直唱的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还头一次听说中国人也是羊的传人呢。经过细心的追根寻源,再有若干历史遗留物证,说我们都是羊的传人,确有其理论依据。
我们都是羊的传人
被视为中华民族血脉的羌族,其名“羌”是甲骨文中最早记识族号的唯一文字。而在甲骨文中,“羊羌同义”,因此羌人又被称为“羊人”,其图腾就是羊。翻阅古代中国有关羊的文献资料,就可发现它被赋予了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语言文字上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义、善、美、吉祥和榜样的象征。羌族,其崇羊的诸多风俗就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美学的“美”、吉祥的“祥”、榜样的“样”、善良的“善”以及繁体的“义”都包含有“羊”字。 这几个字,在中国人的哲学里,意义绝非一般。羊象征崇高,善中之羊,象征道德,美中之羊代表美;样中之羊象征楷模,祥中之羊象征吉祥。中国人积极倡导的榜样的“样”,‘木’字旁可视为自然的“十字架”,就犹如耶稣最初在十字架上的“羔羊”形象。作为十字架上的‘羔羊’,耶稣是信徒敬仰的上帝之子,也是学习的榜样。
龙到底是什么,说法不一,难以确定。而羊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从历史上也是可考的。羊文化隐含在我们的汉文字中,隐匿于中国历史的潜流之中,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代表了我们文化的本质特征。我认为,真正能够代表“黄河文明”礼仪之邦及其祥和特质的吉祥物不是表征帝王、皇权、在一些人看来面目狰狞和张牙舞爪的“龙”,而是作为道德象征、形象更和蔼可亲的“羊”。
提到羊,自然会联想到温顺、安祥、圣洁等词语,眼前定会浮现一个“有角而不任”、“执之不鸣,杀之不谛”、“跪享母乳” 的知仁、知义、知礼的温和善良又不失刚毅的形象。史料记载,我国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开始养羊,北魏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南宋诗人陆放翁《牧羊歌》就对养羊、牧羊要领进行过总结。虽尊不过龙、猛不过虎、聪不过猴、媚不过犬,但是它性情温和,食之草,产之奶、肉、毛、皮,倍受人类的钟爱,列十二生肖中,居“六畜”前列。尽管羊也有代人受过(替罪羊)、表里不一(卖狗悬羊)、逆来顺受、“羊祸”等世俗偏见。但是,羊在人类发展史中伴有重要的角色,为人类进步做出了贡献,传递着正能量。《说文解字》:“羊,祥也”。由于“羊”与“祥”同义,“吉羊”即“吉祥”,先人们习惯将“吉羊”刻铸在日常使用的铜器上,配以羊纹图像,以求生活吉祥、事事如意。
羊,从北到南,从蒙古草原到东海之滨。它的形象常被绘在器物上,或是直接把器物做成羊形:西北地区的甘肃齐家文化,出土过玉羊首;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则出土了陶羊俑。在湖南出土过四羊方尊等古代有关羊的青铜器等等。在中国先民的观念里,羊从史前时代开始就有了图腾意味。甚至有种观点认为,汉族以龙为图腾的同时,事实上也一直在沿用羊图腾。如远古华夏族祖先之一的炎帝,出自姜姓,姜姓是以“羊”为部落名和姓氏的古羌,羌为牧羊儿,姜为牧羊女。
美到极致的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的出土地为湖南宁乡,由于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这里出土了大批的青铜器,其出土青铜器被称为“宁乡青铜器群”。四羊方尊便是“宁乡青铜器群”的代表,也是宁乡出土最早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绝大多数与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特征一致。四羊方尊从造型与铸造特征方面,考古学者认为是典型的商代青铜器,但出土地湖南当时是“荒蛮服地”如何会出土如此精美的商代青铜器?一般认为商文化南界到淮河流域。有些专家推测宁乡一带可能是商朝的一个方国;有人怀疑是后来带入湖南地域的,但是此类说法均缺乏相关的证据。
四羊方尊青铜器的尊口向外舒展,肩部盘绕着蛇身而有爪的龙,58.6厘米的高度、52.4厘米的边长和34.5公斤的重量,令人叹为观止。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它腹部四角的四只大卷角羊,头伸出尊外,蹄踏在尊底,栩栩如生。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正因为这四只大卷角羊,它被专家命名为“四羊方尊”。经过考证,人们确定,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偏早的器物。从公元前两千年开始的青铜冶铸业,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在这时进入高峰。而四羊方尊并非最早将羊形制作于器物上的历史文物。
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恰到好处,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在商代的青铜方尊中,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尊”是一种盛酒器。尊一般为圆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数方形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尊”,常与“彝”并称成组的青铜礼器,此类器物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基本造型是侈口、高颈,圆腹或方腹、圈足较高。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尊的铸造盛期。以四羊方尊式的方形尊和觚式尊,共同特点是在器表的合范处多饰有凸起的棱脊,且通身雕满了精密繁缛的云雷纹、兽面纹、蕉叶纹,整个器物给人以雄浑厚重之感。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殷墟中期文物——四羊首铜罍,就与四羊方尊一样,是一种盛酒礼器。罍是一种小口广肩、深腹圈足的器物,也是把羊首铸在器身肩部,羊的双角、两眼特别突出,醒目而传神。同属殷墟中期文物的三羊铜鬲和羊首铜卣,则是在器身雕刻了生动鲜明的羊形浮雕。而在四川广汉三星堆的大型祭祀坑中,一个制造于商朝晚期的“三鸟三羊铜尊”除了在肩部铸有三个羊首,器身上还遍布或直立、或向上卷曲的羊形纹饰和云纹。根据专家的研究,在礼器上镌刻羊纹,或是铸造羊首,能增加器物庄重肃穆的感觉。除此之外,也有祈祷羊等家畜养殖兴旺的意思,或是延伸到对于国家、家族兴旺的期盼。
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类似像四羊方尊这样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大多属于国家文物,市场上不许流通。从祭祀礼器,到墓葬明器,从彩绘墓砖,到水墨工笔画,这些材质和具象不尽相同的器物,令羊的形象有了图腾的意味。这也就不难理解。
“龙中有羊,龙羊一体”
《三字经·训诂》对这六种驯养的动物有着精辟的评述,“牛能耕田,马能负重致远,羊能供备祭器,鸡能司晨报晓,犬能守夜防患,猪能宴飨速宾”。从中可以看出,当先民在祭祀祖先的时候,羊被奉为第一祭品。在人们看来,性格温顺的羊是美与善、吉与祥的象征,他们视羊入梦境为吉兆喜示,甚至认为是王者之兆,自然会以羊祭祀,祈求吉庆。
更有观点认为,“龙中有羊,龙羊一体”。虽然象征宏伟和气魄的龙,与拥有友善、吉祥、纯洁、鲜美、公正、讲礼、和合、奉献品质的羊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两种性格,但羊本身,却也是两种性格兼备,柔和之外有刚毅。《诗经·召南》中就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的说法。传说在尧时期,主持刑狱事务的皋陶很敬重羊,身边跟随着一头能协助判案的神兽,名为獬豸,形似羊,黑毛,四足,头上有独角,能看出人是否有罪,分辨是非曲直。此外,无论雪山还是高地,羊都能紧跟着人类的脚步,人去不到的悬崖峭壁,羊也能去。藏羚羊、独角神羊(獬豸)更集中体现了羊之刚毅。龙中有羊,龙羊一体”的说法也在青铜礼器上有所体现。与羊有关的青铜礼器上,龙常常与羊结伴出现,如四羊方尊,就是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
另在唐传奇《柳毅传》中,本是祝福五谷丰登的羊则成为跟随龙布云播雨的神物:“柳毅路遇牧羊女,女子请他代传书信,并自言是洞庭龙君之女。柳毅同情龙女的不幸,又好奇地问:‘你既是龙女,牧羊何用?难道神灵也像人间一样,畜牧为了宰杀吗?’龙女答:‘这不是羊,是雨工。’柳毅问:‘何为雨工?’龙女答:‘雷霆之类也。’”这段描述中,龙女牧羊,而羊是雨工。
“龙”“羊”联姻成“华夏族”
“华族”和“夏族”自古以来就是两个互相通婚的部落,其中,最著名的有龙族“黄帝”娶“羊族”西陵氏女“嫘祖”生昌意,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生“五帝”之一颛顼,鲧娶夏后氏女修己生禹。《史记·五帝本纪》曰:“昌意,降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昌意。”意思是说,黄帝与嫘祖生的第二个儿子昌意,是在若水出生的。若水为今岷江上游,而嫘祖的出生地为现四川盐亭县。嫘祖应为“羊族”人,昌意为“龙”“羊”混血种。也就是说,“龙族”的黄帝曾“入赘”“羊族”,与缧祖结婚生子后,其子昌意亦在“羊族”居地长大,与“羊”女结婚生子,生下另一个“龙“羊”混血种颛顼。黄帝的四代孙鲧(黄帝孙颛顼的儿子),与“羊”族的修己为妻,生下“龙”“羊”混血的大禹。大禹在中原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并由“龙”“羊”族与其它部落形成以“龙”为图腾的“华夏族”。同时,在“华夏族”四方形成了四大民族集团:东夷、西戌、北狄、南蛮。“华夏族”与这四大民族集团一起,创造了中华民族4000余年有文字可考的文明史。
因此,华夏族是“龙”的传人,是“龙”“羊”混血人,亦是多民族的混血人,其母系为“羊”的传人。四川三星堆“羊首龙”的发现,为“龙”“羊”混血论提供了实物佐证。古蜀国三星堆遗址一号坑出土了一条长着山羊头的“龙”,被称为“羊首龙”。“羊首龙”的龙头上有一双镰形大耳和一对山羊犄角,昂首挺胸,呲牙咧嘴,颌下有山羊胡须。同时,在二号坑出土的1号神树上有一条从天而降的龙,被称为“禹龙”,方头,呲牙咧嘴,龙头两侧有垂耳,耳上可见羊角后曲,身尾上卷,也是一条“羊首龙”。可见,“羊首龙”是“龙”“羊”族混血后诞生的华夏族的见证。
羊是羌族人一直沿用止今的
吉祥图腾
笔者先后两次到川北羌族地区采风,发现,作为中华民族先祖集团重要成员之一的羌族,就是崇拜“羊图腾”。前不久在古北川县城后山禹王庙前举行的“纪念禹生北川4134周年”庆典上,雕塑、旗幡、民族服饰、祭祀物品及祭祀典礼上,充斥着羊的形象;走近猿王洞国际大酒店,大门上扑面而来的是一个巨大的羊头,晚上酒店举行的“禹羌神韵”大型文艺表演中,羊的形象深入每个节目的灵魂之中。在猿王洞国际大酒店的“禹羌神韵”大型壁画长廊上,“羊”的形象及图腾更多了,并称“炎帝”为羌人,教羌人农耕,使羌人从“牧羊人”变成“耕田人”。于是,羌人除崇“羊”以外,又崇拜起“牛”来。在整个中国上古文明中,羌族可谓一枝独秀,独占鳌头。经过长期的演变和融合,如今能独立保留下来的羌族主要分布在岷江河谷、青衣江流域等地。也就是茂县、汶川、理县、松潘和北川等地。
中华民族的主图腾是龙图腾;龙羊一体、龙中有羊,羊图腾与龙图腾一起形成了完整的中华和谐文化形象,恰似“龙凤呈祥”;中华民族先祖伏羲、炎黄是龙也是羊,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也是羊的传人。华夏民族是多民族长期融合形成的,但其中纯粹的“龙”“羊”混血人夏禹的直系子孙现已逾亿人。图为:湖南出土的国宝“四羊方尊”等青铜器以及其它有关羊的古代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