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上旬的一个凌晨,一辆川A牌照的面包车开到了隆昌县中医医院门口,78岁的朱婆婆在成都不慎将右腿股骨摔折,由于在成都工作的儿子工作忙照顾不方便,更主要是出于对家乡中医医院骨科医治技术的信任,朱婆婆在家人护理中连夜送回了隆昌。
早已经等在医院门口的亲友和骨科2科主治医生杜世明将朱婆婆小心抬上护理车,迅速地办好了入院手续,拍CT,开药输液,叮嘱家属如何护理安排等等,并充分听取患者及其家属的意见和建议,一切有条不紊,朱婆婆和家人紧张焦灼的心情,一下轻松了许多。
78岁的老人做手术有风险,但保守疗法也存在股骨头坏死站不起来的风险。为了朱婆婆未来的生活质量,医院专家在仔细检查朱婆婆没有手术风险后,很快就由擅长治疗骨关节创伤、神经损伤及全身各关节置换手术的专家张飞翔副院长带领杜世明等骨干医生,为朱婆婆做了右侧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十天左右就下床的朱婆婆,向每一个来探望她的亲友高兴地点赞着医生高超的技术、护士细心的服务。
“我们始终坚持以一流的服务、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管理,热忱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隆昌县中医院主持工作的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曾卫东告诉记者,中医院坚持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以病人为关注焦点,以精益求精的技术,以全心全意的服务,目的就是让病人满意,让社会认同。“这个满意,这个认同,就是医院实现和谐、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正是中医院的医生、护士们用爱心给病人以真实和生命的快乐,努力让病人获得身心健康,也因此获得了更多朱婆婆们发自内心的点赞,举不胜举;该院也因此在1999年获得“县级最佳文明单位”, 同时被四川省中医管理局评为行业“文明单位”并保持至今。
加快特色专科技术
创新领先服务
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为病人提供高质、优秀的医疗服务,才能奏响一支动听的歌。加快特色专科建设,凸显学科品牌优势,是隆昌中医院成功的法宝。
作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国家三级乙等全民所有制综合性县级中医医院,以及三军医大新桥医院、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的技术协作医院,隆昌中医院坚持中西并重,走中西医结合之路,许多项目处于内江市同行领先地位。如:医院骨伤科近年来采用中医传统手法和小夹板固定技术,治疗四肢各类闭合性骨折,开展髋关节置换术、脊柱矫形固定术、腰椎间盘摘除术等;外科开展了脑外、胸外、肝胆、胃肠、肾、输尿管手术,在县内率先开展了电视腹腔镜手术、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及当代世界外科推崇的微创手术;妇产科开展了子宫全切术、卵巢癌根治术等手术;内儿科与针灸科合作采用针灸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技术在全市领先。
技术创新突破的背后,是人才设备等雄厚实力的支撑。为此隆昌中医院加快更新步伐,努力在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陆续引进一批国内先进的医疗设备,提高了医院的综合实力。目前,该医院有曾卫东、张飞翔、蒋边生、冯大良、梁宁康、王季平、黄崇先、梁尚财等一批享誉省、市、县的专家医生,除了充分发挥他们在医院的学科带头和业务骨干作用外,同时,医院还积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定期请院外专家来院讲学、查房、手术,带动和提高医院的业务水平;定期选派优秀的医务人员到华西医大、四川省人民医院、第三军医大、成都军区总医院、泸州医学院及省外大型医院进修学习,提高了业务人员的整体医疗技术水平。
技术和服务
是中医院往前走的两条腿
在构建和谐医院的道路上,谁能触动病人敏感的内心,谁能使服务细致入微,谁就先行了一步。
“技术和服务是中医院往前走的两条腿。这两个缺一不可。”曾卫东说,卫生服务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和服务,医院服务的对象是病人,人命关天,责任重大,他要求医护人员要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一个病员,为病员提供及时的服务,用爱心给患者以真实和生命的快乐,努力让患者获得身心健康,从而推动医院和谐、健康、快速发展。
目前,隆昌中医院在职职工390余人,卫生技术人员占323人,全院年门诊量10余万人次,收治住院9000余人次,年均手术3500余台次。如何让这么多病人满意,让社会认可,实现中医院的持续发展,这无疑需要中医院和医护人员做出很大的努力,付出很多。
据了解,隆昌中医院将让病人看好病、少花钱,享受到最优质的服务这种“三位一体”的做法作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法宝,成立了医疗质量控制专家组,每天到临床科室去检查病历的诊疗分析、用药情况、专科收治等;院领导带领专家不定期到科室去检查有没有再有乱用药,乱检查,乱收费的行为等。
曾卫东表示,只要坚持以一流的服务、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管理让“病员满意、员工满意、医院发展、社会认同”的服务宗旨,中医院就能保持和谐的医疗秩序和医疗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他同时表示,希望能集合更好的社会资源来将中医院建设得更令病人满意,更让社会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