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拥抱阿里 大数据“炼油”时代到来

发布时间:2015-05-05点击率:592

 中石化将与阿里巴巴在云服务方面有所合作,布局“互联网+”。这是继腾讯、顺丰等公司之后,中石化又一个重量级合作伙伴。早在双方“强强联合”布局“互联网+”之前,阿里巴巴与中石化之间已有零星的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合作,而中石化也在从各种渠道表达了积极拥抱“互联网+”的想法,谋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中抢得先机,实现转型发展。

  4月16日,中石化通过官方微博“石化实说”正式宣布:中石化正借助阿里等企业在云计算、大数据方面的技术优势,对部分传统石油化工业务进行升级,打造多业态的商业服务新模式。

  此后,关于两大“巨头”如何结合引发各种猜想。中石化表示,目前,合作项目正在设计或建设之中,成熟之后会向社会公布,但此次是技术服务,并不是股份合作。

  4月29日,中石化一季报让转型战略显得迫在眉睫,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4782.41亿元,同比降低25.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6.85亿元,同比下跌87.5%。这是近10年,中石化净利润最低的一季度。为此,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规划,“中石化未来的主要业务不再是燃油,而是遍布全国的加油站便利店。”

  不过,“此次与阿里的合作,也不能算是非油业务中的一块。”中石化新闻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二者只是对石油化工业务升级。

  尽管争论纷纭,湖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学平对记者表示,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中石化与阿里合作说明国企也在寻求转型升级。未来,如果能引入阿里巴巴进入股权结构,国企的活力或许会有更多的提升。

  

  中石化阿里合作史

  

  中石化与阿里的合作以一个段子开头,用一个“石化实说”落地。

  4月1日,一则“阿里将收购中石化5000座加油站”的段子在微博、朋友圈里迅速传播。中石化第一时间辟谣。由于恰逢愚人节,这则收购消息被当作娱乐段子被公众消化。当日,中石化A股股票微涨0.94%。

  随后4月16日,中石化通过官方微博“石化实说”承认二者在业务上的合作,但不涉及股份合作。

  中石化发言人吕大鹏解释,“这次牵手的本质是购买技术服务,中石化采用阿里云技术,重点用在混改中的销售公司。”他透露,中石化不仅仅在下游销售板块推进“互联网+”改革,在上游炼化板块也有相关计划。

  此次,中石化与阿里巴巴携手,究竟能给中石化战略转型带来什么帮助?

  上海富大集团一位首席经济师认为,如果仅靠中石化自己来搞大数据、云计算会显得力不从心,通过与阿里巴巴的深度合作,就能发挥出中石化大数据所蕴藏的巨大价值。

  该分析师表示,中石化与阿里巴巴合作意在将所有网点收集到的车辆加油及运行数据收集起来,进行动态实时的油量需求分析,在油品供应、油站建设、油库建设、输送网络上进行更加满足市场需求的决策,这样可以大幅降低中石化的运营成本。

  实际上,在业务分享方面,阿里与中石化局部市场合作已经有所开展。从去年12月开始,阿里巴巴与中石化展开云平台建设合作,搭建在阿里云上的石化专有云已在今年2月份开通,并开始承载电商等业务系统。采用阿里云技术的石化自建云预计将在5月份启用。

  而4月10日,“中石化森美武夷特产便利店”淘宝旗舰店也正式开张营业,易捷便利店的“网络+实体”模式露出一角,中石化与阿里的合作也一步步加深。

  据了解,中石化在全国有近3万座加油站,以及众多加油卡客户资源,而中石化森美的淘宝店,就是中石化深耕非油业务,试水O2O业务,向综合服务商转型的重要一步。

  显然,2.4万家易捷便利店成为实现这个战略的路径,而“互联网+”是实现这个战略的重要支点。无论是易捷便利店的混改,还是眼下与阿里云合作,“中石化云”的最大野心是打造一个非油品O2O渠道。

  有业内人士分析,除开以上合作,阿里巴巴与中石化在非银行金融领域也可以进行深度融合。阿里拥有支付宝,而中石化完全可以和支付宝一起,将便利店的支付、加油卡的充值,都统一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支付体系。这样既方便司机支付又能提高中石化的内部效率,而且还能拿到这方面的金融消费大数据,为中石化转型金融业提供方便。

  

  “尾大不掉”困局

  

  一系列的突围都与近年来中石化的举步维艰相关。

  年报显示,公司炼油、化工以及本部业务均重新由盈转亏,合计亏损53亿元,而上年同期,这三块业务合计盈利超过百亿元。公司预计,2015年中国石化预计国际油价将继续维持疲弱。

  业内人士认为,中石化未来业绩或继续受累于原油跌价。更令人想像不到的是,中石化去年总资产1.45万亿,世界500强排名第三位,净利润竟然远不及总资产6629亿的中海油。

  作为去年世界500强“探花”,中石化464.7亿元的净利润远低于中海油的602亿元,这一成绩显然也不是国资委所乐见的,同时也刺激着拥有国际化视野的中石化掌舵者傅成玉。

  为此,一场涉及200万在职和非在职人员的内部管理运营体制改革在中石化整个集团推进。

  对比中海油的“石油公司相对统一,专业公司相对独立,基地系统逐渐分离”的扁平化管理路线,中石化一直在走一条与之相反的路子,多年来企业主副业分离不清、管理体制僵化、机构臃肿人员庞杂等,如今已经有些“尾大不掉”。

  傅成玉透露,过去光靠投资拉动的粗放经营发展方式行不通了,由于盲目发展造成的产能过剩,调整起来十分困难。

  去年油价“十一连跌”致使炼化效益陷入巨额亏损的泥潭,无奈之下,中石化去年一年里关了90多套装置。不仅如此,至去年为止,连续18年产量保持在2700万吨/年的胜利油田,在今年年初开会时强调不再以产量为原则组织油田开发生产,而是按油价波动弹性安排产量,以效益安排生产经营,这个提法在中石化尚属首次。

  据了解,2008年以前由于国内成品油总体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只要有油,就不愁卖”;而2009年后,特别是2011年以来,中石油、地炼企业等的炼油能力开始大幅增长,中国成品油供应出现了供大于求,尤其是柴油,销售毛利开始下滑。

  如今,油价连续下跌已然对庞大的中石化“伤筋动骨”,巨大压力下,傅成玉也将目光放到了互联网上。

  

  触网救赎

  

  事实上,作为中国企业巨头之一,中石化对于变革和互联网新模式并不排斥。

  如果细数中石化销售在2014年引入的战略投资者,不难发现,几乎每一个投资者的选择均与中石化非油业务O2O战略相关,其中中石化与腾讯的合作则最让外界充满遐想。

  早在去年8月,中石化先与互联网巨头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由腾讯、中国人保、麦盛三方出资设立的100亿能源基金入股正在重组的中石化销售公司,占股2.8%。中石化表示,双方将在业务开发与推广、移动支付、媒介宣传、O2O业务、地图导航、用户忠诚度管理、大数据应用与交叉营销等领域开展合作。

  中石化与腾讯最具想像力的合作空间在于,中石化拥有全国最大的成品油销售网络终端,而腾讯在二维码、移动支付等技术上经验丰富,双方的合作或将颠覆传统的加油消费模式。

  左手腾讯,右手阿里。中石化的互联网+计划不断加速。去年底,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王坚出现在中石化公司。王坚当时曾称,“中石化有大量线下加油站,每天都在收集海量的加油数据,如果有一天中石化能把数据变成财富,中石化就很了不起。”

  目前,中石化仍然秉承着传统的加油卡消费模式,这一模式发展10年以来已经累计发放1.18亿张加油卡,并随之产生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线下支付网络,如果这一网络与线上支付平台相连接,在优化用户体验的同时,势必会带来更多、更具想像力的O2O增值服务玩法。

  事实上,正是因为如此美好的前景,让无论是腾讯还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均对与中石化合作保持浓厚兴趣,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中石化是相当不错的落地资源。

  在2014年6月30日,中石化公布“混改”的引资方案竞投名单中,腾讯和阿里巴巴均赫然在列。事实上,阿里比腾讯更早与中石化纠缠在一起,双方甚至发生了“阿里宣布合作,中石化否认”的乌龙事件。

  “两家公司将会利用彼此的优势进行互补。微信支付可能会应用到加油卡充值或者易捷便利店的消费中,但这些都还未确定。”中石化内部人士如是说。

  无论是腾讯还是阿里,都拥有海量的用户以及流量,中石化可以通过前者为非油品O2O渠道导入巨大的用户流量。

  而对腾讯和阿里而言,与中石化的合作一方面可以完善应用场景、丰富用户选择,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打开了实体经济的大门,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这是一片更为广阔的蓝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