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人家学历不高,但善于动脑筋,替下的零配件到他手里摆弄摆弄就能出个小发明小改造来,还非常实用!”山东能源淄矿集团亭南煤业公司通防区区长王吉斋向笔者介绍。
年仅34岁的王海庆,从2000年9月至今的14年间,先后转战3个单位,从最初的瓦斯检查员成长为现在的专业组组长,几乎把通防上各工种的活干了个遍。由于他倾心于通防管理现场,钟情于各种小改小革,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构筑起了公司井下瓦斯安全的防火墙。
“隔爆水袋吊挂钩”是王海庆在通防区的第一项发明。之前,该区安装吊挂隔爆水袋都是用直径10毫米的铁丝拴在顶板钢带上,一组72个水袋,安装吊挂时4个人要干一个班才能完成。费时费力不说,因顶板淋水偏酸性,对水袋吊挂铁丝腐蚀严重,两三个月就得再重新吊挂一次。
时任通防队队长的陈足章提出:既然这么费劲,这么麻烦,能不能想个办法改进一下呢?听陈队长这样说,王海庆有了自己的主意。他深入现场后仔细观察隔爆水袋的吊挂情况,想出了将直径18毫米的废旧锚杆制作成挂钩,再用连接件将挂钩固定到锚杆上来吊挂隔爆水袋办法。“现在用吊挂钩,一组72个水袋3个人5小时就能吊挂完,而且锚杆耐腐蚀,工作面生产期间基本不需更换,工作面回撤时跟着撤出即可。同时,使用吊挂钩,还能通过调节连接件改变吊挂的度,适应顶板不平情况,保持整组水袋高度平直,达到了质量标准化要求。”王海庆说。
2008年,在该公司举办的科技大会上,王海庆研制的“隔爆水袋吊挂钩”被评为“优秀小改小革奖”,公司领导为其颁发了3000元奖金。自此,在技术创新道路上,王海庆一发不可收拾。
几年来,他先后自主研究、设计完成了传感器保护装置、注氮装置冷却水过滤器、瓦斯抽采管理自动放水器等技术创新成果,并积极参与该公司205工作面超前支护段废弃抽放孔煤层注水技术等技术创新项目,自主完成或参与完成创新成果合达30多项,为公司创效达上百万元,成为该公司真正的创新“大拿”,并获得该公司“技术创新能手”称号。
特别是进入2015年,他连续研制的“压差放水器”、“综合放水器”、“高压放水器”在该公司被传为佳话。以前,他们使用的瓦斯抽放管路放水器,都是从厂家购买的成品,体积大、安装麻烦,价格也不便宜,且每班需专门安排3人巡查放水、清理泥渣。王海庆设计研制的自动放水器投入使用后,每班再也不用安排专人巡回放水了,只需每班区队跟班人员下井捎带巡查一遍即可。此外,自制放水器替代外购,每个还可为公司节约材料费4500元左右。目前,该项成果已上报申请国家实用型发明专利。
王海庆不仅自己创新,还把创新的技巧传授给自己的工友。该区维修工王凤武就是在他的影响下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的,已先后研制出风门闭锁装置气水分离器、风门防撞装置等技术创新成果。如今,人人参与创新创效,已在该区形成共识。
当问起王庆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创新成果时,他笑笑说:“没有什么诀窍。我就是想着怎么能解决现场中遇到的那些问题,让大家工作变得更安全、更省劲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