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着8.98亿吨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却被戴上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这让河北省承德市下辖的滦平县感到很无奈。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滦平同时还是京津两市的重要水源地,被定位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为此,其采矿业的发展受到了政策限制。5月27日,记者走访滦平县时发现,在一些距离水源稍远的区域,采矿业的限制已被突破。而这,或许又将埋下新的隐患。
水源涵养地“紧箍咒”
10年前的2005年8月,亚洲开发银行在河北省开展了一个“河北省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的研究项目,并首次提出了“环首都贫困带”的概念:在北京周围,环绕着河北的3798个贫困村、32个贫困县,年均收入不足625元的272.6万贫困人口。如果以150公里的直线距离计算,与北京接壤的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保定三市有25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
如今,10年过去,“环首都贫困带”的状况仍然未有明显改善,滦平也仍然是“环首都贫困带”上的一环。2012年3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滦平县依然榜上有名,成为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地处于京、津交会处的滦平,境内有潮河、滦河两大水系,潮河流向西南,注入北京的密云水库;滦河流向东南,注入“引滦入津”的重要工程——潘家口水库。这两个水库分别担负着保障北京、天津饮水安全的重任,因此,滦平被定位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
而正是这个定位,使得滦平的发展受到了极大限制。事实上,滦平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全县矿产资源探明保有储量达8.98亿吨,有用矿物34种,其中又以铁矿为主,超贫钒钛磁铁矿是其特色大宗优势矿产。不过,因为环评无法通过,这些铁矿资源大部分都没有被开采。
2012年,滦平县曾经试图引进全国500强企业——云天化集团的一个750万吨磷钛铁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滦平县政府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如果项目建成,每年就能上交利润20亿元,相当于县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但是,因为环评无法通过,这个已经签约的项目最后还是“飞了”。
潮河两岸原本盛产水稻,而从2007年开始,为了保障北京的水资源供给,滦平县在潮河流域启动了大规模的“稻改旱”项目,将稻田改种玉米。但是,种植水稻每亩收入约为2000-3000元,而种植玉米每亩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即使加上“稻改旱”每亩550元的补贴,每亩地收入也比原来损失1000元左右。为了保障水源质量,滦平还在河北省率先实行了“河长制”——由县长和各乡镇长兼任“河长”,每季度评比一次。
滦平为了水源涵养付出很大代价,但与此相关的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却没有及时建立起来。据天津水务局统计,自1983年引滦入津工程建成以来,截止到2013年底,30年间河北累计向天津供水225亿立方米。但直到2009年,天津市才制定《关于加强引滦水源保护近期工作的意见》,支出专项资金跨省支持河北省开展水污染防治,截至2014年累计不超过1.6亿元。如果按照这一数字计算,天津市30年来为从河北省引水付出的成本仅为每吨水7厘钱。
突围的躁动
守着金饭碗,却只能要饭吃,这让滦平有些郁闷。最终,在距离潮河、滦河较远的区域,一些矿业企业悄悄建了起来。
5月27日,记者来到滦平县小营满族乡,发现在X514公路两侧不到20公里的距离内,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伟源矿业、宝通矿业、天宝矿业等数十家矿业公司,几乎每隔2-3公里就能看到一家。道路被往来运送铁矿石的大卡车压得坑坑洼洼,一辆大卡车经过,扬起的尘土让前方2米以外的地方能见度骤降。
随着这些矿业公司的建立,与之相关的征地、污染纠纷也多了起来。记者就曾收到过一份环保举报,反映某矿业公司的尾矿库威胁到了下游的水源安全,给环境造成巨大危害。
滦河的支流之一伊逊河流经伟源矿业、宝通矿业等几家公司。5月27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伟源矿业厂区外的伊逊河水非常浑浊,颜色黑中带灰,散发着刺鼻的气味。一位不愿具名的村民表示,滦平的小磨豆腐很有名,过去这里的井水可以磨豆腐,而现在已经做不了了。
记者沿着伊逊河向其下游行进,看到伊逊河汇入滦河的河口筑起了一道堤坝,使得混浊的伊逊河水暂时尚未污染到滦河的水质。记者查阅环保部公布的《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也显示,滦河水系目前水质良好,Ⅰ~Ⅲ类和Ⅳ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83.3%和16.7%。
不过,蓬勃发展的采矿业毕竟还是为水源保护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5月29日,记者联系滦平县环保局希望了解相关情况。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日有北京、天津代表团前来考察潮河、滦河的水质,环保局主管副局长正在接待,无法接受采访。
如何才能解决发展与保护的矛盾?许多人将希望寄托在了4月30日刚刚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不过,这份总纲领至今尚未对外公布,其是否能够解决“环首都贫困带”的难题,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