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民企国内首创2.5微米电容薄膜

发布时间:2015-06-11点击率:591

 开车的人都知道,汽车在爬坡时需要瞬间的爆发动力,这个动力就是由汽车的辅助动力——电容集成控制系统来完成的。而新能源汽车,对这个辅助动力的要求非常高,空间要小,损耗要低,电容量要大,超薄BOPP电容膜成为眼下国内外公认的新型材料。

  记者近日获悉,宁波企业研发出了2.5微米的电容薄膜,这一在国内企业中率先实现这一厚度量产,其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 

  厚度只有头发丝的1/5

  这是一张怎样神奇的膜?记者在宁波大东南万象科技公司的车间探了个究竟。进入车间前,有一个缓冲通道,在这里,一股强大的高速气流从两边喷嘴出来,“这是风淋室,它可以减少人进出洁净车间所带来的污染问题,每个进出的人都必须经过这里。”办公室主任江宇说。进入车间后,记者发现地面特别锃亮,用手一抹,一尘不染,“人员进出,机器24小时不间断工作,就会积累灰尘呀?”记者好奇地问。 江宇笑着指向边上挂着的毛巾,说,“看到了吗?那些毛巾是干吗的?那可不是给人擦脸的,是专门擦地的呢!”江宇介绍说,这里的生产环境对洁净度的要求可是跟手术室一样的。

  电容薄膜为啥对清洁度要求这么高?记者又疑惑了,“要是薄膜有一个灰尘,就会形成电弱点,通电工作时就容易被击穿。”在车间,江宇指着一条快速流淌的“水帘”,对记者说,“你看,薄膜都是晶莹剔透的,用肉眼根本就看不出一点灰尘。”

  而这种薄膜的最大创新点,就在于“薄”,它的厚度相当于头发丝的1/5。这层薄膜是怎么“炼就”的?“将PP粒子高温融化成粘体状,冷却后变成了片状的薄膜,有70公分宽,就像一个大大的煎鸡蛋。”江宇给记者打了个形象的比方,然后,将这个“煎鸡蛋”往纵横拉伸成5.8米宽的薄膜,“这是技术难点,在拉的过程中要使薄膜厚薄均匀,高物理性能指标,低热收缩,高电性能指标等,同时又不断裂。”

  

  特种电容薄膜附加值提高数十倍

  大东南是国内家电电容器薄膜最大供应商之一。但传统电容器薄膜竞争激烈,目前国内市场上家电电容器薄膜每吨售价仅3万元,而特种电容器薄膜却可以卖到30多万元,同样的原材料,经过加工生产出来的高端薄膜附加值提高数十倍。

  宁波大东南盯上了高端薄膜产品,开始进军应用于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混合动力汽车的特种电容器薄膜。“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未来五年产能要突破百万辆,这为高端电容器薄膜带来了巨大商机。

  2012年,大东南万象科技公司投入2亿元从德国布鲁克斯引进了两条超薄电容器薄膜生产线,这套设备可以生产3.8微米的电容薄膜, 而当前国际上的尖端技术可控制在3微米以内,就是这“0.8微米”成了企业难以逾越的鸿沟。“当时我们就跟德国人说,我们再增加1000万成本,帮我们做到3微米以下,但是对方没底气,只能验收3.8微米。”宁波大东南万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剑鹏说。

  “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就做不了市场领头羊,3微米这个鸿沟必须要攻克。”黄剑鹏说,凭借在拉膜中积累的经验,公司的技术团队决定自己研发,在3微米的厚度上进行调试,但是,稍有不慎就会产生破膜。而超薄电容器薄膜的生产原料是高纯度的聚丙烯粒子,同样需进口,每试一次,光材料费用就得10多万元。好几次试样都已成功,但一量产就失败。整整两年,量产实验没有成功,调试经费却花了1500多万元。

  无数次的实验投入终于赢来了突破,电容薄膜实现了三级跳。去年,大东南万象2.8微米超薄电容器薄膜的量产实验成功并趋于稳定,不久前, 大东南万象公司在国内企业中率先实现了2.5微米的电容薄膜的量产,目前,由宁波大东南薄膜所制成的汽车用薄膜电容已经被国内多家电动汽车试样。

  2.5微米以内超薄电容器薄膜国际售价高达每吨30多万元,该公司推广价只有进口产品的一半。凭借这一技术,公司有望成为年产值10亿元的航母级企业。黄剑鹏说,接下来,他们要向2.0微米的国际顶尖技术进军。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