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见过美即面膜无处不在的广告,但你可能不知道这家创立于2003年的公司,2010年即在港交所上市,2012年营收突破10亿元,它每月为全国1000家屈臣氏店面贡献数万元销售额。而掌舵人佘雨原的梦想更大:将美即打造成一个50亿规模的企业。他有何秘密将一张面膜打造成如此大规模的企业?
2003年,佘雨原与几位合伙人创建美即面膜。对于内地消费者来说,面膜刚刚进入人们的视线。一年前,OLAY在净白莹采系列产品中推出美容焕采面膜,首次将织布式面膜引入中国,佘雨原是少数从中嗅到商机的人。
美即之旅
美即上市之初一直采用5片式包装,这一策略并未在药店和百货商场专柜取得突破,商超亦销量平平。但佘雨原坚持锁定屈臣氏渠道。
屈臣氏进驻条件非常苛刻:销售扣点约35%,账期为3个月。除此之外,品牌商亦需承担公摊费用,遇到新店开业或是印刷DM单页等情况,供应商都要向其支付一定费用。此外,屈臣氏的税票制度非常严格,开税非常繁琐,它要求具体到单品明细,这也限定了供应商的财务必须做得非常精细。
单片化
在走访市场时,佘雨原发现快消品的畅销款多有明确的价格区间。一件单品若超过七八十元,消费者就会迟疑。以宝洁为例,海飞丝、飘柔和潘婷最初均没有超过40元的产品。如何降低售价进行突围,佘仍需独门绝技。
2005年的一天深夜,佘雨原从盒装洁阴药巾中受到启发,“我突然想消费者根本不需要一下买这么多,五片一盒的包装他们多久才用一次?”他灵感一闪想到面膜完全可以单片销售。他兴奋的拿起电话打给下属,并找来奥美做营销策划,而后又与包装设计公司研究设计。他将美即面膜的品牌定位确定为“在大众快消领域创建一个具有休闲美容特质的面膜新品类,并成为这个品类的领导者”。
快消化
新出炉的方案是将面膜产品深度“快消化“,单片销售,定价为8元。 为了更符合“快消化”的感觉和力量,美即面膜从4款调整为15款产品,并采用五彩缤纷的“圆圈方”的设计。如此一来,细分产品涵盖各种成分和功能,消费者购买选择增多,乐趣也大大增加。
在扩大产品线方面,佘雨原与广州奥美整合行销集团董事长招嘉宁曾大为争执。由于功能、成分的不同,15款产品的成本不尽相同,例如抗皱系列精华含量高应该更贵,而补水则应该便宜。佘雨原想在其中设置三个价格区间,但遭到后者的强烈反对。招嘉宁认为快消品最大特点的是“不设门槛”,若有门槛就需要选择,而一旦选择增多,消费者就可能放弃购买。”越专业的东西门槛越多,比如一个瓶子比另一个贵五百,你需要向消费者解释为什么,这个是专业性产品的做法,大众快消化的做法是价格上不设过多门槛。”佘雨原最终选择妥协,美即15款产品全部按照每片8元的价格上市。事实证明,如此决策非常明智。
好渠道
单片式售卖和快消化很快为美即打开局面。佘雨原带着新产品和新理念再一次找到时任屈臣氏中国区总经理谭丽娴,谭敏锐地意识到这一设想非比寻常。她决定在国庆期间为美即预留绝好位置。美即选择了‘端架’—主过道货架的端头陈列位置,其陈列形同一面矮墙。实验之初,佘雨原非常紧张,几乎不敢离店。巡店时,他曾碰到屈臣氏全球总裁,后者特别查看了美即货架,并称赞说这一设计很有创意。搭上屈臣氏这辆快车,美即如虎添翼。
如今,屈臣氏在中国200多个城市拥有超过1000家店铺和三千万名会员,是中国目前最大的保健及美容产品零售连锁店—每家屈臣氏店面,美即的月销售均高达数万元,并一度贡献约70%的销售额。在大获成功之时,美即亦开始择机拓展二三线城市的传统渠道(百货和连锁超市)及专营店渠道。2010年,美即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2012年美即的营收突破10亿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