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审计署再度发布了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的审计结果。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底,上述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到3.85万亿元,这两年来增长了12.94%。依同样的增长率推算,截至2012年底,全部地方债余额将达12.08万亿元,与市场估计的差不了太多。
我们还注意到这样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地方债余额不仅没有在总量上被控制住,在结构方面,也呈现着复杂化与隐蔽化的倾向。审计结果显示,一些地方通过信托、融资租赁、BT(建设-移交)和违规集资等方式变相融资现象突出。这两年,通过上述方式举借的债务,占到新增债务总额的15.82%。这些融资方式隐蔽性强,不易监管,且筹资成本普遍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
上述两种思路,都不是可以在短期内见效的速效药,需要进行长期的改革与调整。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地方债问题可能将在不短的时间里,成为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定时炸弹。地方政府的“开源节流”都可能很难见到明显的成效,这无疑将令地方债变得更加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