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晓铧:不做“老大”做实干家

发布时间:2015-08-04点击率:634

   相比同行而言,阿特斯显得低调许多,但与此相对的另一个事实是,阿特斯也被业内公认为当下中国最为稳健的光伏企业。

  ■ 严凯

  

  瞿晓铧是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以下简称“阿特斯”)的董事长、总裁兼CEO。熟悉他的人习惯用诸如“稳重、实在”的词语来评价他,他自己也说自己“太安静”了。这样的形格或多或少影响到他的企业。相比同行而言,阿特斯显得低调许多,但与此相对的另一个事实是,阿特斯也被业内公认为当下中国最为稳健的光伏企业。

  2014年,阿特斯销售额达到29.6亿美元,出货量为3.15GW,位列天合光能和英利之后。但其营收却同比大幅增长79.2%,净利润达到2.39亿美元,是中国光伏企业中盈利能力最佳的公司。

  

  理工男低调创业

  

  6月30日,南方梅雨天气正盛。苏州高新区一隅,阿特斯位于中国的总部大楼显得十分低调。尽管年销售额已近200亿人民币,但它的门脸甚至不如高新区内的一些小公司大气。

  在业内,很多人也许都不知道阿特斯其实是一家总部在加拿大的外资公司,苏州的办公楼是其在中国的总部。公司的英文名叫CanadianSolar,直译过来为“加拿大太阳能公司”,但在中国,瞿晓铧取名“阿特斯”。据说,这个名字与他之前的工作有关,他曾在一家名为ATS的加拿大公司工作过。

  瞿晓铧祖籍苏州,1964年生于北京,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此后赴加拿大留学并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之后他作为博士后研究员在多伦多大学从事半导体光学设备和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获博士后学位后,瞿晓铧进入光伏行业,加入加拿大安达略省电力公司。刚加入公司,他便参与筹建Spheral SolarTM Technology开发项目,并成为该项目最重要的成员,曾带领一个七人小组,建立了上述项目的试点生产线、诊断实验室和全部检测及实验工具。这是他在光伏领域研究和开发方面首次崭露头角。

  1997年,当加拿大的ATS公司从安达略省电力公司收购Spheral SolarTM后,瞿晓铧也随之加盟ATS公司,并作为ATS公司六人管理团队的成员被派往法国Photowatt公司工作。

  此后,瞿晓铧在ATS及所属的Photowatt光伏公司承担了多种职责,包括光伏材料采购主管,亚太地区技术副总裁和光伏战略计划及业务开发总监等职务。

  但瞿晓铧并不满足。

  “在一个大公司里的一个小的光伏部门工作,每天写写报告,日子过得很清闲,但很没有成就感。”瞿晓铧说。

  “野心”让瞿晓铧在5年之后辞去了工作,准备单干。

  2001年11月,他筹集了几十万加元的启动资金,带着先进的光伏技术和设备回国创业,在江苏常熟市建起了第一家公司——阿特斯光伏电子(常熟)有限公司。

  5年之后,阿特斯在美国的纳斯达克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在美国纳市上市的太阳能光伏企业。

  

  不做老大做稳健者

  

  在阿特斯之后,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成功,并掀起了一波中国光伏企业海外上市潮。

  事实上,在这些公司中,阿特斯并非最为突出的一个。在它的前面,还有尚德、英利、天合等业内巨头。这些公司不论在规模和知名度方面都远超阿特斯;尚德创始人施正荣、英利创始人苗连生、天合创始人高纪凡也都比瞿晓铧更加耀眼。

  但瞿晓铧始终都选择低调前行。在公司逐步壮大的过程中,他给阿特斯的定位始终不变,即“不做行业老大”。在他看来,稳健比去争第一更重要。瞿晓铧回忆,当年尚德如日中天时,他瞿晓铧便在内部表示阿特斯的目标是进入行业前五,“做不到老大,做老二老三也很好。”

  事实上,中国光伏行业似乎有一个“No.1”魔咒,尚德曾长期稳坐中国光伏行业的头把交椅,但后来陷入困境,最终倒闭。英利取代尚德,风光一时,但至今仍在困境中挣扎。

  而相比之下,瞿晓铧带领的阿特斯却始终与老大位置保持着理性的距离,这一方面源自其近乎严苛的企业管理风格,另一方面则是他性格基因对这家公司的影响。

  尽管不愿去追求No.1,但从各项指标来看,阿特斯却正逐渐成为No.1。今年一季度,阿特斯出货量达到1.23GW,超过天合光能,成为行业之首。除了出货量之外,阿特斯在销售收入、净利润等财务指标上则是当之无愧的No.1。数据显示,2014年,阿特斯实现营业收入29.6亿美元,而天合光能和英利同期的营收分别为22.9亿美元和20.8亿美元;阿特斯的净利润高达2.39亿美元,天合光能的净利润则为6126万美元,英利同期则亏损2亿美元。

  

  学会“取”与“舍”

  

  与同行相比,自创立阿特斯以来,瞿晓铧给公司定的产业结构是倒三角模式,即组件最大(下游)、电池片(中游)递减、硅片(上游)再递减。

  在2009年之前,由于作为光伏电池片原材料的多晶硅价格持续暴涨,尤其是在2008年,多晶硅的价格曾一度高达500美元/公斤,巨大的利润空间吸引了国内光伏企业纷纷投入巨资杀入上游领域,上马多晶硅项目。

  在这些企业中,英利在2008年成立六九硅业;赛维LDK则在2007年布局多晶硅生产;尚德虽没有自建多晶硅生产线,但却与美国的供货商MEMC签订了长达十年的多晶硅协议,供货价为100美元/公斤。

  在原材料的压力面前,瞿晓铧和阿特斯同样面临着诱惑。在是否跟同行一样自建硅料厂或与国外供货商签订长单协议的问题上,瞿晓铧没有选择跟风冒进。

  “人只有这么多精力,总得有取舍。”瞿晓铧说。

  最后的结果证明,瞿晓铧的选择是正确的。

  2008年之后,多晶硅的价格如雪崩般暴跌,短时间内从每公斤数百美元跌至四五十美元。如今,多晶硅的价格更是低至不到20美元/公斤。

  多晶硅价格暴跌的后遗症在此后的数年中一直萦绕在英利、赛维LDK头上。龙头老大尚德更是因巨额长单协议而陷入困境,最终破产。相反,阿特斯却成为了众多光伏企业中包袱最轻的公司。这也为其日后成功杀入电站领域打下了基础。

  2009年底至2010年初,在其他光伏企业正开始陷入多晶硅暴跌的困境中时,瞿晓铧又选择了另一条不同的路,那就是进入太阳能电站开发市场。

  “当时我经过思考后觉得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应该走两条路,一条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另一个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或叫做华为中心制造。”瞿晓铧说。

  如今,瞿晓铧正在走另外一条不同于国内其他光伏企业的道路。阿特斯正在推进一个被称为Yield-co项目。瞿晓铧透露,目前正在推进这个子公司在美国上市,时间表应该是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

  Yield-co实际上是一个金融产品,它的概念是把高质量和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从阿特斯分拆出来打包上市,通常会把现金流中85%的现金作为红利分给投资人。与此同时,Yield-co随着注入的电站资产越多,规模会随之扩张,分红也就越来越多。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