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认证-97(商业企业品牌评价认证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17-07-03点击率:814

 

    北京五洲天宇认证中心品牌认证研究.

 

《中国品牌与企业文化建设评价研究》2016

第五篇 品牌经济的典型案例

 品牌经济发展的典型地区案例——江苏省

   江苏省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地处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北接山东、西连安徽,东南与上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江苏13GDP全部进入中国前100名,人均GDP81874元,居中国各省首位。此外,江苏省综合竞争力、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均居全国各省第一 ,是中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

江苏省品牌经济概况

江苏省十分重视创新能力的发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省的意见》,获得了卓越成果。截止到2015年底,全省进入国家试点示范的市、县及园区达到81家,总数位居全国首位。启动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区域示范工作,16个县(市、区)获批示范单位。部分地区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的意见》,省市县联动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在专利创造方面,江苏省发展卓越。2015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428337件、250290件、154608件、275249件、166445件,位列全国第一;发明专利授权量36015件,较2014年同比增长83.09%,位列全国第一,实现六项指标全国第一。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4.22件,同比增长39.14%PCT专利申请量达2442件,同比增长51.68%。启动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围绕新材料、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7个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在十七届中国专利奖评选中,江苏省获得专利金奖1项,外观设计金奖2项,专利优秀奖71项,获奖项目总数创历史新高。

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上,江苏省也取得了新进展。2015年成立了首个省级知识管理标准化委员会。引导了851家企业参与贯标创建工作,504家企业完成省标向国标过渡,新增19家企业通过国标认证,全省参与贯标企业总数达5036家。全省深入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遴选24家高端服务机构为75家项目承担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全省有专利申请的企业达到2.4万家,企业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占比分别达到64.26%66.50%,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4家、优势企业78家。考虑江苏省创新能力在地区分布上的具体情况,将从2015年江苏省专利授权量分布情况和发明专利授权地区分布情况两个指标衡量各地区创新能力。如图一至图四所示,苏州市在专利授权和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上分别以62263件和10488件遥遥领先,位列全省第一,这展示了苏州市卓越的创新能力。从区域分布上看,苏南五市专利授权量远超苏中和苏北,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江苏省区域间创新能力差距较大。

江苏省品牌发展现状

江苏省一向注重品牌工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措施,为深入发展品牌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05年,江苏省政府发布了《江苏省名牌战略实施纲要(2005-2010)》,推动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发展江苏名牌产品,提升江苏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江苏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007年,江苏省政府又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名牌品牌创建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走自主创新、以质取胜的道路,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驰(著)名商标,增强江苏省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并对名牌品牌创建的重点领域作出了规划:积极发展农业名牌品牌、大力提升制造业名牌品牌、加快培育服务业名牌闽派、努力争创出口名牌品牌以及增强传统特色名牌品牌竞争力。

2003年,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江苏名牌产品管理办法》、《江苏省名牌产品标志管理办法》,并于2005年、2006年、2011年进行了修订。现行《江苏省名牌产品管理办法》,对名牌产品的定义作出了规范,对名牌产品管理的组织机构、申请条件、评价指标、评价程序、监督管理等一一进行了规定。2008年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以后,省政府迅速出台了《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0年又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商标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商标战略,建设品牌强省。2011年,江苏省把“自主品牌企业(驰著名商标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纳入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考核体系;2013年,又把该指标纳入了“两个率先”指标体系。在省政府政策的指导下,全省13个省辖市相继出台了实施商标战略、加快品牌发展的政策意见,将实施商标战略列入地方政府的年度考核指标体系。

截止2015年底,江苏省地理标志商品188件、驰名商标682件,省著名商标4272件。根据我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发布的《2016年二季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标申请与注册统计详表》显示,截止到2016615日,江苏省商标有效注册量为679655件,仅次于广东、浙江和北京,位列全国第四。

    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发布的2015《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显示,江苏省上榜的品牌数量为33个,位列全国第五名。江苏省可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又可细分为13个地级市,分别是苏南的常州、南京、苏州、无锡、镇江;苏中的南通、扬州、泰州;苏北的盐城、徐州、淮安、宿迁、连云港。下面将用《中国 500 最具价值品牌》中的品牌数据、江苏省商标有效注册量数据、对江苏省品牌地域分布进行研究。从下图可以看出,江苏省品牌地域分布极其不均衡。苏州、南京各有10个最具价值品牌,占据了总数的67%。其次,无锡拥有4个。而南通、宿迁、连云港三个苏北城市则数量为0。苏南品牌总数为25个,占据总量的76%,而苏中苏北则各为4个,各占比12%。由此可见,苏南地区品牌发展遥遥领先,其他地区比较落后。                

     《中国 500 最具价值品牌》中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把企业共分为食品饮料、传媒纺织、服装、医药、建材、轻工、化工、机械、航天、通信、电子、IT、金融等三个产业的27行业。一个区域上榜品牌数量和价值的行业分布一定程度可以反映这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分布情况和经济发展的大概情况。分析江苏省品牌数量的行业分布可知,《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上榜的33个品牌覆盖了17个行业。其中机械和纺织最多,均为6个;汽车和保健品次之,均为3个。这四个行业总数为18个,占比55%,占据了江苏最具价值品牌的半壁江山。

江苏省品牌经济发展典型事例

本部分计划选择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苏宁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1995年在高新区基础上成立无锡新区。无锡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核心位置,与周边的上海、南京、苏州、常州等主要城市形成了同城化效应。在城际高速铁路的连通下,无锡新区至上海仅30分钟车程,同时它也是全国唯一域内拥有国际机场的开发区。发达的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基础设施构建出便捷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使无锡新区的商务出行和物流运输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特色。无锡新区已经形成以区域航空、城际高铁、高速路网、国际港口与城市轨道交通为主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华东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2015年,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2.86亿元,比上年增长7.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57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工业投入4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进出口总额327.9亿美元,其中出口174.8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12.09亿美元。高新区连续10年获江苏省开发区综合排名第二名。

按照“中心带动、板块布局、全域开发”发展思路,无锡新区规划建设并逐步形成了九大特色园区,即:无锡国家软件园、无锡新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园、无锡科技创业园、中国传感网国际创新园、无锡生命科技园、无锡高新区综合保税区、无锡新区新能源产业园、无锡星洲工业园、中国传感网大学科技园。

经过24年的发展,无锡新区已成为无锡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对外开放窗口、科技创新基地和转型发展引擎。作为无锡的产业高地,无锡高新区立足制造业深入发展,推动战略型新兴产业有力增长。现已打造形成了全区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业。2015年,六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合计2378.35亿元,其中微电子产业实现产值546.46亿元;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产值76.47亿元;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80.1亿元;物联网产业实现产值721.72亿元;新材料和新型显示产业实现产值519.89亿元;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产值345.85亿元。

无锡高新区不断优化人才政策、创业环境和服务体系,以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引领支持创新驱动发展。自2006年在全国率先实施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引进计划,至今已落户超过600家留学生创业企业。先后引进2个诺贝尔奖创业团队,拥有70余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全区各类人才总量达2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3.8万人。拥有11个国家级孵化器、260万平方米载体、配套20多个公共技术平台,在孵企业超过1700家。无锡高新区先后成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欧美同学会留学报国基地、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板块。

2005年,无锡新区以建设创新型国际化新城为目标,开始发展创新型经济。目前,无锡新区已经成为无锡市发展速度醉话、发展成本最低、产业层次最高、几月程度最强的创新型经济样板,成为无锡市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科技创新的战略基地。

下面我们将对无锡高新区创新创业历程做一个简单回顾。在这阶段,无锡高新区开始规划并建造基础设施,为招商引资奠定基础,营造了优秀的招商环境。199211月年无锡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批准后转变为国家级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新区的发展增强了政策优势。199312月成立了星洲工业园(原新加坡工业园),与新加坡的合作,学习借鉴了新加坡在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先进经验,从规划建设、资本运作、体制创新等方面获得了提升,这种国际间的交流模式,极大提升了无锡高新区知名度,为新区后一阶段的 发展开辟了国际化道路。1997年,无锡高新区累计利用外资10亿美元,引进了191个项目,园区的基本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

通过5年的准备和孕育,无锡高新区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大力发展外向型 经济,力求打造国际先进的制造业基地。通过与周边高新区的比较发现,昆山工业园集聚了台资企业;苏州新加坡工业园集聚了欧美企业;苏州高新区台资、日资兼顾。新区在决定进行错位竞争,以日资企业为主要引进对象。19984月,无锡高新区成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全省首创一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一个头"收费的三个一创新服务体制,创造了优秀的投资环境和服务体系。 随着海力士——意法半导体的顺利投产,无锡高新区成为了享誉海内外的日韩资高地。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新区土地资源遇到瓶颈,传统招商引资的模式已经推动无锡高新区的发展。新区由招商引资转变为招商引智,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探索一条自主创新的新路径。无锡高新区先后成立了无锡科技创业园、 无锡(国家)软件园、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等专业功能园区,依托530” 计划、千人计划等人才项目,大力引进海内外归国人才。2009年启动建设感知中国"中心,快速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离不开良好的环境,离不开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创新创业环境。无锡市政府积极引导企业走创新创业道路,并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走自主创新道路。

2013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从五个方面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意见:一、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二、加快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企业转型发展;三、加强科技平台建设,支撑科技创新创业;四、加强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主推企业做大做强;五、大力提升企业知识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

2015年,无锡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的实施意见》,对无锡市切实发挥知识产权引领作用, 高标准建设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加快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和率先基本实现代化的具体实施目标和重点任务作出了规划。

知识产权是科技创新的代表,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无锡新区积极引导企业实现专利产业化,为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动力。

无锡新区进一步遵循科技创业发展规律,提供精准、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总结 原生原创 科技企业孵化培育的自身规律,首创 三期 培育模式,依据创新创业项目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企业分为孵化期、加速期、成熟期,对经评定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分别在房租补贴、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扩大生产、股改上市等方面予以不同内容和强度的支持,不断提高政策扶持的覆盖度和精准性。

重大科技企业项目招引方面,结合企业产出、产业类别、入驻期限,分年度给予房租补贴和发展奖励支持。对领军型人才创业项目,在启动资金、股权投资、公寓配套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扶持生物医药、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在人才培训、规模奖励、国际专线费用、集成电路制版等方面给予支持。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结合新兴产业发展特征,重点在生物医药、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产业等方面出台产业创新政策,给予人才培训、规模奖励、国际专线费用、集成电路制版等方面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方面 ,鼓励上市企业、重点骨干科技企业争创省级以上重大研发机构,以产业研发主体为核心,推动研发资源的自发对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同时支持推动科研院所研发成果的转化和公共科技资源,形成开放共享机制。营造创业生态环境方面,支持科技中介机构落户高新区,特别集聚到创业广场发展;持续推进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在种子基金跟投、股权投资补偿、贷款贴息、科技银团贷款等方面给予持续的支持。

为了推进无锡新区的建设,无锡新区不断优化人才引进培育机制,以人才的集聚创业促创能能力的再提升。人才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使无锡新区高层次人才聚集成效显著,自2006年在全国率先实施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引进计划,至今已落户超过600家留学生创业企业。先后引进2个诺贝尔奖创业团队,拥有70余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全区各类人才总量达2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3.8万人。人才的优势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才是企业的主导,新区不断引导企业面向市场,以人才为核心,以企业为主题进行自主创新,有力的促进了人才的聚集和企业的创新。

为了让人才发挥更大价值,高新区在鼓励人才创新创业,拓展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增加科技型企业数量,培育适应国际化战略经营的高素质企业家。同时,高新区在理念、布局、体质等方面不断创新、完善政策、提升服务、优化环境,以人才竞争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以人才国际化推动经济国际化,促进了创新能力的提升,形成了发展战略优势,夯实了新区的产业基础,成为海内外知名的人才创新高地。自2001年起,在无锡市政府的支持下无锡高新区与江南大学联合建立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集孵化、投资、运营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孵化基地,并就此拉开了无锡高新区招贤引智的序幕。无锡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陆续吸引了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例如日本东京大学无锡办事处、东南大学无锡分校、南京大学无锡产学研基地、上海交通大学无锡研究院、无锡清华科技园等。东南大学无锡分校已建成无锡市生物芯片重点实验室, 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无锡),东南大学传感网技术研究中心、无锡太湖水环境工程研究中心等,获批江苏省传感网技术重点实验室、 “传感网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目前已牵头或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20073月,无锡高新区与南京大学合作共建南京大学无 锡产学研基地。以南京大学在微纳新材料与器件、生命科技、资源环境等优势领 域为研发核心,充分利用南京大学以院士为首的科研力量,进一步加快南京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提升无锡高新区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 再以无锡国家软件园为例,无锡国家软件园:主要包括创新创意产业园、江苏软件外包产业园等园区, 形成了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以数字内容为代表的文化创意及IC设计三大特色产业。现已聚集IBM、微软、NEC等世界500强或全球服务外包100强企业在内的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582家,其中经认定软件企业119家,通过C/CI认 证企业18家,经国家认定的IC设计企业22家,占全省约50%;原创动画时长位居全国第四、江苏第一。

目前,无锡新区产业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装备制造业,物联网和云计算,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微电子软件信息服务,以及文化产业。

无锡是中国近现代工业的摇篮,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以电子和通信制造业领头,电器制造业、冶金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六大先进制造业组组成的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器、电脑硬盘和太阳能电池等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超过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六十,2011年新区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一千二百亿元,成为全区首个千亿级的主导产业,新区已经成为无锡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集聚七集聚区和先进制造业高地。

新区重视产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围绕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光伏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重点领域,每年重点引进 批领军人才创业项目和重点科技企业, 大力推广 本土企业+ 高端人才+创新项目 的企业创新模式,以此来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创业与产业、资本的无缝对接、有机融合。鼓励和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和规模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吸引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来高新区设立研发中心,积极引导跨国企业建设区域研发中心。推动外企、民企在产业配套上的融合,促进外企和创新创业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融合,推动创新创业企业和本土民营企业在技术、 产业分工等方面的融合,进一步增强产业链延伸度,扩大技术溢出效应。

提升高附加值产业规模。重点打造物联网、集成电路、新能源、 生物医药等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成为技术创新活跃、具有国际竞争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推进物联网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应用新技术改造机械、冶金、纺织等优势产业,实现提质增效,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等手段,使传统产业走向价值链的高端端。 

 

无锡新区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启示:一是创新型经济发展的任务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生产制造向设 计创造、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三大转变”;二是创新型经济关注创新创意与产业的融合,强调创新创意的 评价不是由科学家、艺术家、管理者决定,而是取决于是否与产业成功融合,取决于是否被市场接受;三是创新型经济发展依赖与创新创意要素的富集,强调领 军型创业人才的引领作用,强调院校、科研机构等创 新创意组织机构与产业界全面而密切的合作;四是园区发展创新型经济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个充满活力、集聚大量创新要素的可持续性“区域创新网络”,政府在构建“区域创新网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规划、引导和协调作用;五是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成功标志是看是否实现了可持续性的产业创新,是否培育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