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改革遇阻 老龄问题的产业化视角

发布时间:2013-07-01点击率:975

  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谁来养活他们?已执行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否调整,是否应放开二胎管制,无疑都需在新的人口环境和发展背景下重新考量。

  

  老龄化危机步步惊心

  截至2008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109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3%,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15989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比上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报告说,我国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个步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超级大国。

  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中国,现在越来越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通常,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中国在2005年达到了7.6%。实际上中国在跟早的2001年就已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从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法国用了115年,英国用了47年,德国经过了40年,而日本只用了24年,速度之快非常惊人。根据联合国的人口统计数据,中国将在2024年至2026年前后进入老龄社会,速度与日本大体相同。

  

  老龄化增大财政压力

  老龄化以来,不只是中国全球的财政压力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这个冲击像一场席卷风刮起了风浪潮;现在世界都在针对这一现象,都在想方法避免。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发达经济体的公共债务不断上升,同时伴随发达国家低税收收入和现在及未来的高支出,使得这些国家债务的可持续性受到很大质疑,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僵局加剧了这个问题;因此可定义为财政的主权债正在减少,2016年前可能将减少9万亿美元的安全资产。

  据相关数据统计:因为老龄化的增大,私人部门生产安全资产的能力也几经在2008年之后崩溃,美国和欧洲市场上私人部门证券化资产发行从2007年时的3万亿美元下降到2010年的不到7500亿美元,这足以看出财政的缩水危机。

  谈到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安全资产,在老龄化现象未被引起足够重视的时候,安全资金能为老年投资者提供保护,这样就免于信贷、市场、通胀、汇率和其他特定风险的资产。但实际上所有的资产都被认为存在风险,尤其是老龄化的增大,更加证实了主权债出现扭曲的经济情况。

  通过老龄化增大现象,记者调查和了解到,在2013年人社部正在酝酿的养老金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主要包括四个:一是国家发行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特定国债;二是国家在安排能源、交通等大型项目时优先安排一定的养老基金参与其中;三是继续坚持一定比例的养老保险基金存银行和买国债的基础上,允许其投资于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四是在国有重点企业改制上市中,允许养老金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股。这四个渠道如果政府能够及时进行系统性的整改和配置,那么财政的压力就会得到一些缓解。

  

  养老金跑输CPI

  “目前我国面临的已不是养老保险制度问题,而是养老基金投资是否适当和投资的理性监管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在去年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办的养老金制度国际研讨会上表示。还有更多来自学界和企业的人士开始将目光从此前一直热烈讨论的养老保险体系建设,转移到与养老基金有关的个人账户、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的投资运作上,特别是在对未来的通胀预期下,防止基金贬值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个人养老账户贬值发生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个人养老保险账户的长期低收益水平低于CPI,实际已经出现了巨额亏损。按照规定,目前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只能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如果以一年期、三年期银行存款和三年期国债为参考,在扣除通货膨胀率后,个人账户基金投资从1994年到2008年的平均利率水平分别为-0.11%、0.73%和1.25%。

  而比较而言,企业年金可以利用有限的市场工具进行投资运营,自2005年以来的投资收益率为14.26%;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更宽些,至2009年底,全国社保基金成立9年来累计投资收益为2448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为9.75%。单看2009年,社保基金实现收益率16.1%,企业年金收益率为7.78%,中国养老金账户的投资收益率不到2%。

  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养老金账户的保值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票面保值,只是最低要求,只要没有挪用和投资亏损就能达到;第二层是盯住CPI;第三层是随着平均工资的增长,保持养老金的购买力。

  

  养老保险改革遇阻

  “企事业单位”,这一词汇时常出现在媒体报端。而现如今,事业单位正面临着一场改革风潮,养老保险改革最大的阻碍不是工资,而是改制砸破了铁饭碗,也砸破了长幼尊卑的老体制。那些现在想靠资历混到中层位置的人就坐不住了。混个处级,然后领退休金?想都别想了。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为事业单位改革指明方向。近日,《人民日报》撰文,披露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工作推进缓慢,并遭到事业单位人员普遍质疑。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何对养老保险改革有所抵触?改制,他们担心什么?

  角色的转变

  李静(北京某大学出版社中层管理人员):出版社算是改革的先行者吧,因为我们是经营类的单位,所以转企也是必然的。就我所知的,绝大多数出版社都已经改制了。当然改制并不彻底。从我们这里说,还有极少数员工没有改变事业单位身份,包括我们的顶头大领导,仍然是事业编制。

  因为事业单位大多都有一个“上级部门”,我们的上级就是大学。最开始出版社的员工也是大学的职工,是事业编制的。出版社改制后,大学并没有改制。可能是为了平衡改革阻力吧,我们这里原来在学校算处级或以上的干部,还维持事业编制。今后如何处理,还要看改革怎么走。改制的时候,我们这儿有许多老职工想回到学校的事业编制里去,但没有成功。

  至于我这种后来者,事业编制从来就没落到过我头上,如何改革反而无所谓。我更盼望改制更加彻底,这样我们就不用看那些不是处长的“处长”的脸色行事了。

  工资的浓缩

  北京某人力资源类服务机构一职员告诉记者:我们现在是工资改革和分类改革同时进行,不过分类的事儿没有正式公布,听说是公益事业一类。其实从我三年前入职开始,就有消息说要改革,一部分转为行政编,另一部分转成企业,但一直也没什么动静,这次看起来是真要改了。我们当然是希望往行政上靠了,改完之后就能正式成为公务员。

  我们单位领导就是行政编(单位里唯一一个)。我知道的很多单位都是行政和事业混编,但因为机遇或者考试的问题,有一部分人进不了行政编。但大家干的是同一摊事儿,所以单位的领导也会尽量让事业编和行政编拿一样的工资。但财政给事业编拨的钱就这么点儿,怎么办呢?很多单位会通过自己其他方面的收入来补差。虽然工资上持平,但其他方面还是不如公务员。比如公积金,我们的缴费基数就只能按照财政拨的工资算,不能算补差工资。

  我们工资改革的方案刚敲定,说略有一点涨幅,人事的同事说也就几十块钱的事。我们的工资结构基本也是死的,除非干到副科、正科,在职务津贴上能有个浮动,其他都差不多。我都有快十年工龄了,比刚毕业的小孩儿也就多个百十块钱。

  转成企业?那不可能吧!我们这种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工作内容跟行政部门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又不盈利,怎么转企业?

  养老制度改革

  《人民日报》里也有人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先改事业单位的人,不改公务员?谁都知道“双轨制”不平等,大家之所以抵触,是希望有一个相对合理的改革方式,最好是公务员跟我们一起改。

  新闻出版从业人员,做过“编外”,也当过“编内”的一名员工告诉记者:这个行业里绝大多数人都明白,制度早就是制约发展的最大枷锁。

  可即便知道,未必就有改革的意愿,因为改革意味着既得利益受损。比如一个副高级职称的员工,人家退休前搞个高级职称,五六千块的退休金拿在手里,凭什么支持改革?等他退休了,下一个副高级的员工,又是同样的想法,自然还要拒绝改革。

  事业单位养老改革是“击鼓传花”,鼓声停止时,手里拿着花的,就是最大的利益牺牲者。所以大家现在都在不停擂鼓,鼓声很大,没人喊停。

  另外,现在有很多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它们赚了钱还要上缴,是最希望尽快改革的。

  

  老龄化问题的视角

  中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老龄社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全社会必须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严峻性,树立老龄意识,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挑战的紧迫性和自觉性。在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要切实从老龄社会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把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列入未来中国的发展战略。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和把握老龄社会的挑战和机遇,把解决老龄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发展战略,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法律法规,调整社会经济政策,做好应对老龄社会的各项准备。要制定应对老龄社会挑战的中长远战略规划。要立足当前,在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加快发展老龄事业的同时,健全和完善适应世界老年人口第一大国这一国情的老龄工作机制。

  大力发展老龄产业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发展老龄产业是应对老龄社会、满足庞大老年人群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制定老年服务业发展规划,实施国家对老年服务业的扶持保护政策,建立老年服务业发展管理体制。立足城乡社区发展为老服务业,培育老年服务中介组织,培养专业化的为老社会服务队伍,在2030年以前,使老年服务业有较大的发展。同时,大力研制开发老年消费品,培育老年用品市场。

  最后是加强对老龄社会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老龄社会的挑战是史无前例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如何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因此,必须要加强对老龄社会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加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老龄事业的研究。创造条件,建立综合性国家级研究机构,组织相关学科研究人员,把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作为国家的重大宏观战略课题,立项进行攻关研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提供科学依据。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