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安部宣布对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下称GSK)部分高管涉嫌严重经济犯罪依法立案侦查。公安部在公告中称,作为大型跨国药企,近年来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华经营期间,为达到打开药品销售渠道、提高药品售价等目的,利用旅行社等渠道,采取直接行贿或赞助项目等形式,向个别政府部门官员、少数医药行业协会和基金会、医院、医生等大肆行贿。
长沙警方透露,目前梁宏所涉嫌的罪名至少包括职务侵占、商业贿赂、收受贿赂等。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梁宏的神情更像在接受审讯。“经营的费用在药价中占的比例是有些高了”,他说他这十几天都在反思。
跨国药企的中国生存模式
根据IMS最新的报告,中国已超越德国和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国际制药巨头都正加快在中国扩张,力图在中国市场取得更加牢靠的垄断地位。
GSK总部设在英国,是改革开放后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药企之一,其销售王牌康泰克至今仍是感冒药市场的第一大产品。
在进入中国的20多年间,GSK在国内的药物研发和临床研究方面已投入了10亿元人民币。目前,来自中国市场的收入约占GSK总收入的3%左右,但该公司中国市场业务的增长比西欧等成熟市场快得多。
今年年初,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马克锐(Mark Reilly)在媒体见面会上曾表示,预计到今年年底产品本地生产能力将提高到75%左右。而这一比例在2009年仅为30%。
竞争越激烈,玩法就越肮脏。层出不穷的跨国药企腐败行为似乎正在成为外企生存的一种"潜规则"。跨国药企长期以来享有技术上的垄断优势,享受专利技术保护使得进口药价格高企。高价意味着巨大的利润空间,这也促使逐利的外资药企乐于通过业务回扣、项目好处费等形式大肆贿赂。
商务部统计,作为商业贿赂的药品回扣,每年侵吞国家资产约7.72亿元,约占医药行业全年税收16%。央视曾随机调查20种常用药品,结果发现它们从出厂到医院中间利润都超过了500%,最高的达到6500%。而虚高的药价,被医药代表、医药公司、医院、医生利益均沾。
医疗领域的医药不分、以药养医模式,被认为是药品流通领域黑幕的制度根源。在这样一个市场上,外资药企和中国本土药企一样,为让药品进入流通环节,抢占市场份额,难免会受潜规则支配,使出贿赂手段。
从全球看,生物制药业竞争焦点主要是新药的开发能力和药品营销。由于新药的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成功率低,所以对于多数药企来说,即使商业贿赂有着高昂的“犯罪成本”,也难以逃脱在商业模式上选择铤而走险的“赌徒模式”。
葛兰素史克这次被调查,业内表示一点都不奇怪。我国的特殊医疗体制下,商业贿赂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另外,各大外资制药企业的高层背景带来的盘根错节的关系,也让外资药企得以在中国迅速发展。它们最初把“医药代表”这一概念带入中国,在中国市场上横冲直撞了20年,随着国内打击力度和海外反贿赂调查的逐步深入,又开始严格市场操作。
显然,葛兰素史克行贿门还在于它植根于中国医药行业药品流通环节的潜规则。进一步说,这不只是跨国企业或者国内企业的问题,更是中国医药行业存在的问题。
新兴市场或掀药品价格战争
“在药价的构成中,这个比例大约占到多少?”记者问梁宏。
“我估算,这个运营费用在药价中占的比重有20%~30%”,梁宏说。他还介绍,GSK在华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药品销售,这意味着巨额的“黑金”都将被转嫁到药价中,最终由患者埋单。
对此,中国国家发改委在不久前曾宣布一项大范围的药品价格调查,对象为本地和国际制药商的药品定价,包括GSK、默克以及安斯泰来公司均在受调查之列。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想要通过这些手段降低进口药品的价格,以保护国内制药公司。业内知情人士相信,发改委最新的调查可能还包括了国际药价对比,以及密切关注制药企业是否对原材料向中国子公司收取虚高的价格,以抬高药品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