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K贿赂案:外资企业的被宠与受罚

发布时间:2013-07-22点击率:882

从全球化浪潮看,跨国公司一直扮演者着主要推动力的角色;从改革开放至今的中国经济来看,不仅是一部中国企业的快速崛起史,也是在华跨国公司由“贵族”到“平民”的变化史。

  此次葛兰素史克(GSK)中国公司的“贿赂门”事件结果虽仍处于调查过程中。但这次案件无疑会成为跨国公司在华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外资企业跌落神坛

  从受宠到被调查,甚至受罚,外资企业近几年在中国的地位急转直下。

  2010年5月,持续近一年的“力拓案”尘埃落定:4名被告人犯有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和侵犯商业秘密罪。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通知,决定自当年12月1日起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

  由此,外资企业享受的超国民待遇正式终结。

  “这是我国的里程碑事件,意味着今后我国境内所有的企业,将在统一的税收法律和政策下实现公平竞争,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走向成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刘克崮当时如此评价。

  在这之前,头戴“贵族”光环的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并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政策方面,外资企业享受了内资企业享受不到的各种优惠政策;市场方面,消费者普遍相信跨国公司的商品、服务质量比内资企业更高。

  “直到现在,外资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也仍然享受了不同程度的品牌溢价。”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对记者说。

  今年初,国家发改委对境外企业价格垄断开出首张罚单——三星、LG、奇美等6家国际大型液晶面板生产商,因垄断液晶面板价格,被处罚3.53亿元。

  7月,受国家发改委对多家洋奶粉企业进行反垄断调查影响,包括惠氏、富仕兰(美素佳儿)、多美滋、美赞臣等品牌在内的洋奶粉先后宣布降价。不久前,工信部公开表示,争取在两年之内,让婴幼儿配方乳品的十大本土品牌企业的产量,占社会总量比例由目前的43%提高到60%以上,5年之后,提高到75%以上。

  这一系列事件是否预示着:中国要拿跨国公司开刀?

  事实上,从反垄断来看,矛头并非针对外资企业。在对三星、LG等企业开出罚单前,反垄断法已经施行4年多,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对49起价格垄断案件开展了调查。案件涉及医药、造纸、液晶面板、水泥、保险等多个行业,被调查的市场主体既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有外资企业。

  针对GSK的商业贿赂案件,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日前也公开表态,中国积极利用外资的政策没有也不会改变。依法查处GSK案,进一步表明中国政府将继续致力于完善、优化投资环境,努力为各国投资者创造公平、平等竞争机会的决心。

  商务部数据还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已经连续20年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刘俊海认为,虽然中国打击跨国公司在华行贿的工作依旧任重道远,但是绝非表明中国会改变对外开放、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战略。

  GSK案例的标杆意义

  “如果不是这次临江旅行社偶尔进入了公安机关的视线,也不会发现这个惊天的秘密。”在刘俊海看来,这次GSK的案例带有偶然性。一直以来,我国打击商业贿赂的重点主要是内资企业,没有明确将监管的重心瞄准跨国公司。

  事实上,跨国公司在华行贿并非新鲜事。按照美国证交会网站披露的资料,迄今按照《反海外腐败法》被处罚或和解的跨国公司一共有80余家,其中三分之一在中国涉案。

  有业内人士还指出,跨国公司在华的商业贿赂行为不仅集中于医药行业,像金融、电信、资源开发、房地产、工程建设等政府管制比较严格的行业都是高发区。此次GSK的案例也传达出一个信号,即中国的反腐、特别是跨国反腐的力度在大幅加强。

  从整个商业领域来看,中投顾问产业研究部经理郭凡礼对记者表示,中国整顿市场环境为广大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有利于市场经济发挥正作用。中国对于危害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行为都会严格打压,跨国公司在华行贿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中国今后打击跨国公司在华行贿的力度会加大。

  从GSK所在的医药领域来看,刘俊海认为,这次的案件应促使我们反思医药市场的制度设计漏洞,进一步减少政府审批项目,尽量阉割不必要的行政管理项目,进一步鼓励公平竞争,打破不法垄断,建设一个消费者友好型的公开、透明、公正、理性的医药市场。希望GSK不仅会成为我们净化医疗市场的标杆案例,也会成为中国医药市场改革的重要拐点。

  “我们应该在监管上进行查缺补漏。除了进一步健全现行法律,抓紧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外,最重要是要建立这种常态化、规范化、全方位的企业商业贿赂的严惩重处机制。”刘俊海说。

  郭凡礼则预计,随着中国市场环境、法制环境的日益规范和完善,外资企业过去在中国的野蛮生长将会结束,转向合理的符合市场规律的生长路径。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