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离开岗位、重返校园,就能读书深造,临矿为我们开辟的在职硕士班圆了我多年的硕士梦。”在7月1日召开的山东能源临矿集团会宝岭铁矿与江西理工大学合作开设的在职工程硕士开班仪式上,学员胡贵发激动地说。打破人才发展“天花板”,为大学生开辟发展的“双通路”,临矿集团的全新培养机制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临矿集团,临矿集团的人员知识结构得到了明显优化: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比由2011年的7.46%提升到今年的9.23%,研究生数量也由2011年的55人增加至71人。大学毕业生的加入为企业发展带来活力,更激发出创新活力。今年以来,临矿集团由大学毕业生牵头完成的科研项目有10多项。但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群体对职业目标的定位也更高、更明确。
“工作之后才发觉自己的知识不够用,一直想再攻读硕士。”会宝岭铁矿调度室副主任胡贵发告诉记者,然而脱产深造没时间,在职攻读又缺乏机会,因此自2008年毕业之后,这一心愿一直未能完成。直到今年,临矿集团牵线江西理工大学,在会宝岭铁矿开办在职硕士班,利用高校寒暑假,聘请高校教师到企业授课,实现了工学两不误,让21名职工在家门口圆了深造梦。这是继莱芜煤机公司与山东科技大学联合开办的59人机械工程硕士班之后,临矿集团第二个在职硕士班,目前集团已与国内高校联合培养了50多名硕士生。
临矿集团还积极为高学历人才拓宽晋升渠道。以往,企业人员晋升依据的主要是行政职务的单序列模式,技术人员走上领导岗位十分困难,不少技术人员虽有一身过硬的本事却没有相应的职级,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为了打破技术人员晋升的“天花板”,临矿集团专门辟出技术人员晋升通道,技术人员达到一定年限后就可逐级晋升。“一名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在享受高学历人员破格晋升的资格条件下,18年内就可以晋升到首席高级工程师岗位。”临矿集团组干处处长何祥成说,其薪酬待遇将超过单位的“一把手”。
为了充分发挥职工的优势特长,使得有用之才得到重用,用得其所,临矿集团还开辟管理、技术“双通道”,大学毕业生们纵向可以向本序列高层次岗位发展,横向可以在不同岗位序列间竞岗流动,实现了人尽其才。去年6月,田庄煤矿财务科科长王笃平竞聘上矿高级会计师后不久,就因其出众的组织协调能力被调往内蒙古,出任新上海庙一号筹建处任副主任,实现了职务的“三级跳”。两年来,临矿集团各单位广泛开展专业技术岗位的公开竞聘上岗,先后有29名来自基层一线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成功竞聘入职公司机关的管理及技术岗位。
为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技术优势,临矿集团把大学毕业生推到课题攻关、项目研发的第一线,给他们引路子、压担子,使其成为科技创新的新生力量。2007年刚刚毕业的会宝岭铁矿职工王正英与山东科技大学合作完成课题《极硬岩层掘进爆破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通过了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作为莱芜煤机厂大学生创新团队责任人之一的刘大峰,带领团队克服周期短、任务重等压力,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调车绞车研发任务,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榆树井煤矿软岩支护大学生创新团队,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就攻克了“软岩巷道支护”这一困扰世界煤矿开采的难题,掘进速度由最初的每月30米提高到447米。
此外,临矿集团还积极对高层次人才量身打造职业规划,适当聚集培训资源,通过提供培训进修、轮岗锻炼、承担挑战性任务等方式,帮助优秀员工积累知识和能力,使之尽快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