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工商总局发布《全国内资企业生存时间分析报告》,对2000年以来全国新设立企业、注吊销企业生存时间进行综合分析,绘制了一份企业的“生命周期表”。
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五成企业生存时间不足5年,企业成立后的3—7年死亡率较高。
■ 余瀛波
国家工商总局7月30日发布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实有企业1322.54万户。其中,生存时间5年以下的企业652.77万户,占企业总量的49.4%;5—10年的435.24万户,占企业总量的32.9%;10年以上的234.52万户,占企业总量的17.7%。总体来看,我国大部分企业较为“年轻”,生存时间在1年以下的企业占14.8%,“年龄”在2年和3年的企业分别超过10%。
企业“生命周期表”分析
这份报告综合分析了2000年以来中国全国新设企业、注吊销企业生存时间等数据,称中国企业生存时间主要有以下特点:
企业成立后3年~7年为退出市场高发期,即企业生存时间的“瓶颈期”。2000年以来新设立企业退出市场的概率呈倒“U”型分布,即前高后低、前快后慢态势。企业成立后的3~7年死亡率较高,随后渐趋平缓,为企业生存的“瓶颈期”。
近5年退出市场的企业平均寿命为6.09年,寿命在5年以内的接近六成。从2008年初至2012年底,5年内全国累计退出市场的企业共394.22万户,平均寿命为6.09年。
不同行业呈现类型化特征。综合分析2012年企业出生率、死亡率在矩阵中的分布,其分散、聚合状况反映出不同行业成长呈现一定类型化特征。
多数地区生存危险期为第3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企业寿命众数为3年。即企业成立后第3年死亡数量最多,死亡率达到最高。
仅半数企业能存活8年以上
报告显示,自2008年以来,退出市场的企业总量在逐年减少。2012年,全国共注吊销企业73.5万户,比2008年下降了14.1%。企业死亡率逐年下降,从2008年的9.3%降到2012年的6.1%。
企业五年累计消亡3成以上,半数能存活8年以上。以2000年以来新设立的企业为研究对象,企业累计存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企业成立后的第5年累计存活率为68.9%,已经退出市场的企业达到31.1%;第9年企业的累计存活率为49.6%,即仅有约半数的企业能存活8年以上。
寿命在1年以内企业最多
从退出企业寿命分布来看,寿命为1年以内(即注册后当年退出市场)的企业最多,共53.96万户,占退出企业总量的13.7%;其次是寿命为2年的企业,共53.18万户,占退出企业总量13.5%;寿命在5年以内的企业合计233.12万户,占退出企业总量的59.1%。
统计显示,经济发达区域生存危险期相对集中。从各省市生存危险期来看,东部地区各省市企业生存危险期主要集中在企业成立后的第3年;中部地区企业生存危险期主要集中在第3年和第4年;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生存危险期分布较为分散,生存危险期从第2年到第5年不等。
另外,从不同行业来看,大部分行业企业的寿命众数(即某一时段退出市场的企业寿命值之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为3年。即,企业成立后的第3年为企业生存的危险期。其中,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生存危险期均在1年以内,即成立当年死亡数量最多;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业生存危险期为企业成立后的第5年,即企业成立后的第5年退出市场量最多。
企业存活率与规模成正比
报告还提出,企业规模越大,存活率越高。企业存活率与注册规模呈正比的态势。大规模企业比小规模企业生存曲线较为平稳。
不过,小规模和大规模企业生存危险期均为第3年。从不同规模企业生存危险期看,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下和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企业生存危险期均在企业成立的第3年,比注册资本100至1000万元企业生存危险期晚1年。
相关链接
美国企业比中国企业“还惨”
企业生存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相关政府部门关心的焦点,国外也有许多相关调查研究。美国《财富》杂志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只有2%的企业能存活50年;日本《日经实业》的调查显示,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
报告认为,中国企业的生存规律与这些国家相近,但企业存活率要高于发达国家,这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