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专家针对中国目前商品市场进行了调研,经过上半年的数据分析表明,2013中小城镇商品市场逆流而上,中小城镇的商品流通在加速,企业生产应结合市场需求开发。
中小城镇商品市场逆流而上
这篇报告分析指出,2013年上半年商品市场有以下四个的特点:一是乡村消费增长快于城镇。上半年城镇消费增长12.5%,乡村消费增长14.3%,比城镇消费高1.8个百分点。二是商品消费增长快于餐饮消费。上半年商品零售增长13.2%,餐饮收入仅增长8.7%,比上年同期放缓4.5个百分点。中高端餐饮消费下滑明显。三是小微企业销售增长快于大中型企业。上半年商务部监测的3000家重点企业增长8.7%,比社会消费平均增幅低4个百分点。但从月度走势看,大中型企业销售逐月回升。四是快速消费品消费快于耐用消费品。商务部监测的3000家重点企业,食品、服装销售额增长9.8%和7.0%;家具仅增长4.6%,汽车下降0.2%。
综上所述,尽管中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但商品市场没有受到较大影响,特别是中小城市市场、农村市场、中小商业企业和消费频率高的日用消费品,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从长远看,这几个方面也是未来拉动中国商业乃至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增长点。
“四化”离不开流通业现代化
报告认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战略任务。在他看来,不论是从国情出发,还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这“四化”都离不开流通业现代化。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进出口总额第二大国(其中出口全球第一、进口第二),经济总量第二大国。2012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万亿元,生产资料销售总额50万亿元,社会物流总额177.3万亿元,但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如此庞大的市场流通总量和较低的流通效率,显然不匹配,所以必须把发展流通产业作为国家的重要国策。根据中国实情,目前中国流通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目标应该是,由传统的组织商品交易,转变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由传统的实现商品价值,转变为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由传统的满足市场需求,转变为发掘需求、创造需求。
促进批发市场转型升级
同时,报告针对中国商品市场提出了几点针对性意见:一是大力发展小城镇和农村商业网点建设。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加强规划引导,发展综合商业服务中心和商业街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商业、服务业设施为主体,统筹考虑文化、教育、医疗、金融服务网点,增强服务消费功能。
其次,促进工业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报告指出,工业品批发市场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流通方式,还将长期存在,但必须转型升级。一是要完善功能,大力发展仓储、物流、加工、结算、融资等服务功能;二是要选准定位,突出特色,正当竞争,保持客户群的稳定;三是要未雨绸缪,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结合,探索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
第三,努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连锁化、品牌化经营,通过收购、参股、加盟、共同采购等多种方式,加强资产、商品、经营管理等纽带联系,提高中小流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
最后,还应全面提升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中小商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政府要推进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开发适用软件,鼓励中小企业企业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仓储、采购、运输、订单等环节的科学管理水平,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