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固锝:“家文化”构筑幸福企业典范

发布时间:2013-08-12点击率:1020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幸福。其实,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的本能,幸福是对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满足,追求幸福,提高人们幸福感的理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种幸福文化也影响着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幸福企业就是这样一种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建立的企业。

  何为幸福企业?卢俊卿认为就是能够满足员工不断增长的幸福需要的企业。幸福的企业要致力于为员工提供更优美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更好的福利待遇,更多的人性化关怀,更温馨和谐的企业氛围,使员工的幸福感提升,从而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为企业的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活力,从而实现效益的提高。

  苏州固锝与“家文化”

  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靠人的力量,经营者只有把人才留住,使人才忠诚于企业,才能够使企业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要注重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对企业的文化产生认同感,从而吸引优秀员工留在企业内部创造发展。

  苏州固锝企业的“家文化”的树立,成功促进了企业发展,也构建了幸福企业的典范。苏州固锝创立于1990年11月,2006年11月于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二极管制造行业的首只A股。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内质核心,反映了企业的底蕴,作为一家快速成长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固锝电子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客户满意度最大化,保持并扩大了在国内外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固锝始终把员工与客户看成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剂。坚信企业的价值来自员工的幸福和客户的感动,力争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幸福企业典范。

  2010年,苏州固锝的董事长吴念博提出了“建设幸福企业”的概念,即要把企业当作“家”来爱护和经营,把所有的员工当作“家人”。

  因此,固锝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幸福企业执行体系,首先由董事长吴念博为领导,下设分管副总经理,设立由专职人员供职的企业幸福工作部,管理由七个模块小组构成的三个区域人文小组。制造企业中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班组,班组是企业各项工作的落脚点,为此,苏州固锝提出了“幸福班组制”。一个班组七八个成员,刚好构成了一个“小家”,让员工找到了家,有了家的感觉。

  为了促进班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也为了激励领班去关怀本组员工,苏州固锝每个月都评选“幸福班组”和“幸福领班”,还建立了一系列的人文关怀制度——新员工入职导览式培训、新员工座谈会、幸福午餐、心理疏导、志愿者走入员工家中、关爱离职员工的就业和生活、丰富员工业余生活(设立棋社、影视社、运动社,开展各项环保游、健身等娱乐活动)等。

  苏州固锝在公司内部倡导“家”的氛围,从新员工入职第一天起,即有专人对其进行爱的呵护,不仅在工作、学习、生活给予最大的帮助他们,更多地是通过陪伴志工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行动、情感上帮助他们尽早融入公司的大家庭。

   在人文关怀中,固锝还积极培养志愿工作者以及幸福推广志工,做好志工输出的准备。幸福志工或者幸福大使的职责是义务协助更多的企业进行创建幸福典范,引导更多行业懂得为什么而做、如何去做,唯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开开始真正落实,才能改良社会风气,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幸福。

  人文关怀离不开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重点在于教会员工懂得爱和感恩,以典范精神鼓舞人、带动人,以实际行动践行典范精神。降低攀比心和强烈的欲望,员工才能感受幸福。

  既然企业是我家,那么我就会像爱家一样爱它,员工们就是带着这样的主人翁心态投身于“我爱我设备”、“绿色运营”和“金点子献策”的活动,使得“消除浪费,持续改善”的精实理念能够在工厂的各个角落得以落实。

  过去,苏州固锝推行六西格玛,企业要“求”着员工参加培训,而员工则感觉是“为了企业”而接受培训。但是倡导“家文化”之后,员工会主动向领导提培训要求。身份变为“家人”以后,员工焕发出了极大的热情和主人翁精神,在公司推行精实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苏州固锝提倡的“家文化”不仅限于企业,它还提倡把幸福传播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因此,苏州固锝500多名志工除了承担企业内部的义务活动,还走入社区,开展诸多公益慈善活动。志工体系是苏州固锝一项独有的管理创新,不仅大大减少了管理成本,而且为企业培养了一支潜在的人才梯队。

  8月8日,在吴念博做了《幸福企业与社会责任制探讨》发言后,苏州人大常委会周主任表示满意固锝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和履行的责任。认为董事长吴念博懂得人文的关怀,懂得企业精神的培育,懂得社会责任的履行。

  同时,吴念博也表示,现今的企业家很多人把80、90后的员工当成机器,把女人要当男人用,男人当机器用,机器往死里用,基本都是这样一种方式,你把他们当成东西,没有把他们当成家人,他们就把老板当成提款机。所以需要大家一起来改变现状,管理者多对员工进行人文关怀,员工多融入企业的文化与生产环境中。目前固锝对留守儿童有一个方案,即公司的员工只要有孩子留在家里,在原籍没有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员工会得到相应的假期,让他们有时间带薪回家关怀他们的孩子,同时公司的志愿工作者也会组成关怀团去走访关怀这些留守的孩子,让企业一起来为国家分担,为我们的后代做一些事情;固锝的员工,只要是有80岁以上的父母亲,每月会有相应的额外补贴;公司实行上五天班休息两天的休息制度,就是要让员工可以常回家看看,关怀自家老人等等,这些都是政府在推动的事情,我们企业都要跟着去做。

  吴念博对公司的寄语是企业的价值在于员工的幸福和客户的感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来源于企业,企业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我们欲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幸福社会,选择创建幸福企业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要充分担当、肩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创绿色企业、学习型企业、幸福企业典范,最终实现“家”的共同愿景。

  在坚信企业的利润来自于员工的幸福和客户的感动的企业经营平台上,固锝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也影响和带动了多家企业和社区共同营造幸福企业、幸福社区。幸福企业的建设同时也让股东的利益实现最大化。固锝成为中国电子行业半导体十大知名企业,与其幸福企业文化建设不无关系。

  企业不只是为了创造经济效益的单一目标而存在,树立良好的的企业文化,建设幸福企业,提升员工的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也是目标之一。

  营造舒适的工作环境

  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这种商业文明下,每个人都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过去工人的工作方式与工作环境都是为了提升企业生产的效率,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对工人自身的关怀不到位。

  在企业发展在此方面遇到瓶颈受挫时,企业开始转变观念,开始构建具有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新的管理方法、新的价值观和新的生活方式的幸福企业。幸福企业的构建注重的是企业环境的改善、员工福利的增进和员工幸福感提高带来的企业效率的提升,而非单纯地依靠加大劳动量,通过单纯管理手段提高企业效率。幸福企业,才能够满足老板和员工对幸福的需要,才能够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

  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理论,主张科学地挑选工人,进行教育培训,通过科学的管理与组织,使每个工人都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最大工作能力。泰勒通过实验提出了“定额工作量”和“合理日工作量”的概念,并用计件工作制与员工工资挂钩,在当时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同样在20世纪初,美国的汽车巨头福特在汽车行业创造了流水线生产的模式。流水线生产通过细化的分工与标准化的组织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为社会财富的积累作出了贡献。

  旧时的工人虽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工人却缺乏应有的关怀。工人总是在一个紧张、劳累的环境下劳作,身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旧商业文明的企业中,资本原始积累式的血汗工厂等广为诟病,员工幸福感的提高很困难,企业发展也因此而受阻。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富士康公司员工连续跳楼事件就是实例,富士康员工一直在流水线上工作,容易产生疲劳感,上班时间长且是轮休制,员工还经常选择晚间有偿加班,所以员工经常很疲惫且没有得到充足的休息。加之每日员工宿舍、工厂、食堂三点一线没有其他休闲娱乐活动的生活,使得员工身心承受巨大压力,最后在一段时间集中爆发,出现连续跳楼事件。

  之后,构建幸福企业时,企业吸取以往的教训,不再仅仅依靠对员工严格要求,而更注重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通过为员工提供各种条件使他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得到满足。

  20世纪90年代,韩国三星公司的领导人李健熙就意识到了“过度的劳累会萎缩工人的创造力与进取精神,尤其在电子部门。”于是,当时三星公司采取了早勤早退的制度,上午7点上班,下午4点就下班,同时,在研发单位还实行弹性工作时间的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大大缓解了员工的压力,改善了工作环境,使员工得到了激励,也提高了企业的效率。这种对员工的重视,为员工的考虑也使企业得到了长久的发展。

  幸福企业通过营造优美的企业环境,给员工更好的福利,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与机会,使员工在这种轻松舒适的环境中工作,沐浴着人性化的亲切关怀,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会得到发挥,幸福企业通过对员工的关怀的软方式开辟了一条新的提高企业效率的路径。

  苹果公司计划在美国加州库比蒂诺地区建立新的公司总部,新总部建筑的外形酷似飞船,预计2015年完工,新总部坐落于园林之中,环境优美,各种配套设施齐全,在这样一座现代的甚至是科幻的地方工作,本身就是对人的创造性的一种刺激,更重要的是,新总部的设计建造充分考虑了员工的要求,致力为员工打造幸福愉快的工作环境。

  人人都希望着幸福的生活,每个企业也都在希冀着成为卓越的企业,幸福企业的建设使得人的愿景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商业发展的需要融合在一起,员工得以幸福的工作,企业、商业、社会得以发展,最终形成多赢局面。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