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企业家投500万圆电影梦

发布时间:2013-08-13点击率:797

 一年前,阜阳农民企业家余龙斥资500万为“留守族”拍了一部电影。这部影片不仅裹着无数农村“留守族”、“打工族”的声影,也装着这个农民企业家的故乡深情。

  没有人气的村庄丢了魂

  余龙从办公室的柜子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张光盘,放进电脑中,点击了播放键。屏幕上,《颍河岸畔的春天》字幕悄然浮现,伴着悠扬的笛声,画面缓缓展开,一个日渐凋敝的村庄出现在眼前。

  2009年,这个事业有成的农民企业家,冒出了在老家阜阳市颍州区王店镇拍摄一部电影的想法。在余龙看来,最重要的是向世人展示那片土地上“留守族”的生活现状。

  然而这部饱含深情的电影,并不能阻挡远行的人们与故乡的渐渐隔离。在他出生的余庄村,如今2/3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去了,4000多户村民里只剩下老弱妇孺。以往过年,隔着几里路都能传出的戏曲声、鞭炮声,这些年也渐渐消失了。

  去年10月,当余龙怀抱影片和获奖证书回到那条他熟悉的村庄时,迎接他的只有稀稀落落的人群和“欢迎导演余龙荣归故里”的横幅。寂静的村道上,他甚至觉得,能听到黄豆的炸裂声隐约从田野里传来,仿佛“没有人气的村庄丢了魂”。

  “魂”归故乡关注“留守族”

  对余龙来说,自己的“魂”是20年前“飘出去的”。当时,他怀揣着梦想,跟随父亲先后来到山西太原、北京车站、上海码头等地,下煤窑、卖水果、扛大包……一年之中,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才能和家人团聚,“钱是挣着了,可人却是见一面少一个。 ”

  惦记着这些被遗忘在村庄里的“留守族”,这位从小受父亲熏陶、立志为家乡做点事的普通农民,心中燃起了一团火焰。 2008年,在当地计生部门的帮助下,他在企业里成立了计生协会,每逢过年都会看望贫困家庭。也正是当年的一次“慰问”,让他发现了这部电影主角的“原型”。

  和电影里的主人公一样,由于父母在外打工遭遇车祸,冬冬只能和奶奶守在李庄村的破旧土房里艰难度日。当余龙冒着冬日的严寒走进房间时,立刻却被眼前所看到的一幕惊呆了:一张床、几个破箱子,8岁的冬冬穿着布鞋,正在灶台边踮着脚做饭;躺在床上的老人瞧见有人进来,颤颤巍巍地撑起身子,起身招呼……

  走出小屋,余龙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从计生干部口中,他得知像这样的留守家庭全镇不在少数,于是他不停地问自己:“应该用什么法子,才能唤醒全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呢? ”

  执着圆梦理想成为现实

  这个靠打工起家的农民,最终把目光锁定在“拍电影”上。他认为,电影可以让人“心中被触动”,从而吸引更多的关注“目光”。然而,一个既无专业知识又没有雄厚资金的农民企业家要去拍电影,听起来如同天方夜谭。

  2011年初,为了实现自己的梦,余龙多次拜见中国影视艺术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李泉,恳求他“出山”,为自己的电影执笔;当年5月,剧本获得省广电总局签发的《许可证》后,他又前往北京,找到了知名导演谢军,希望对方能“助其一臂之力。 ”

  起初,在谢军眼里,这样的行为简直是“可笑”。粗略估算,拍摄这部电影需要资金800万元,一个小小的农民企业家,怎么可能拿出这么多钱。然而,余龙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执着:他毅然拿出全部积蓄,变卖了两处房产,筹足了经费。而谢军也被其感动,想方设法压缩开支,最终把拍摄资金控制在500万元以内。

  2012年6月,这部从创作到拍摄完毕耗时1年多的电影,在阜阳大剧院和余庄村同时首映。当年8月,余龙更是接到了一张让他惊喜万分的邀请函:全世界300多部电影中国参加38部并入围14部,电影《颍河畔的春天》作为中国区域中,参加第九届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并获得了“最佳音乐故事片”大奖。

  颁奖典礼上,这个40岁的中年农民,迎着众多老外的目光,心怀激动地走上台,操着浓重的乡音,结结巴巴地介绍:“我是来自中国阜阳的农民,这是一个讲述农村‘留守族’的故事……”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