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祥:一个专家型企业家样本

发布时间:2013-08-13点击率:670

  比约定的时间早半个小时,金建祥已经在他的办公室里。

  金建祥的身份是中控科技集团董事长。20年前他加入这家公司,目前中控已成长为中国工业控制行业的老大,“市场份额已经占到15%”。它超过的对手包括美国的霍尼韦尔、艾默生,德国的西门子,日本的横河。不过,这份光荣是行业内部的事,在大众层面,中控并不是那种充满传奇故事的企业,也不会让金建祥成为那种明星企业家。

  做好企业先找准市场方向

  1993年初,金建祥刚过30岁,还是一名浙江大学的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做自动控制系统,只是当做一个兴趣爱好。“那个时候压力不大。因为成功自然好,不成也没有关系。”

  但是他很快发现办公司,技术真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寻找市场需求,树立品牌,做好产品,提供优质服务。对控制系统来说,投资金额并不起眼,100亿元的总投资量,控制系统大约只占1个亿的份额。但它又很重要,其他所有机器设备都要靠这个控制系统保障运行。所以就是白送给人家也不要,因为用户已经花了那么多钱,不会为了省一点小钱而去冒这个风险。

  当时中控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路线:就是先做中小企业和中小项目。很多中小企业主并不懂自动控制系统,所以对价格便宜的国内产品,似乎更容易接受;同时,同行的几个国外大公司对国内中小企业也不够重视。于是,“整个90年代,我们就靠中小企业的需求,带动了我们的发展。”

  当时也只能这样了,企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首先要养活这个公司,谋取到比较好的利润,能够把人培养出来。2005年以后,中控开始战略转移,把重心转到大企业大项目上。

  企业发展要顺势而为

  最近,金建祥在浙江省委党校讲课,主题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员”。他聊得最多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企业技术决策的核心人员除了要清晰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外,还应该思考公司的未来市场在哪里?未来的用户需求什么?“这些都比技术重要。如果不顾市场需求,搞出一个没人需要的‘好东西’,很可能会把公司弄垮的。”

  2005年,中控把战略重心从中小企业转向大企业和大项目。当时这个战略决策,在中控内部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做中小企业项目当时增长势头很好;而中控几乎不具备做大型项目的任何条件——高端产品还没有成熟、销售人员几乎没有面对高端客户的经验、工程实施能力不足……把资源投入到大型项目上,很可能血本无归。

  但金建祥还是觉得没有别的路可走:中国经济最初的发展,是靠粗犷式的增长,靠大量民营企业的投资,不顾环保、资源消耗,这种增长是难以持续的。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是什么?显然是强调节能环保、规模效益,其结果必然是企业越来越大,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公司必须要适应这种变化趋势。但现在看来,这样的决策是对的。

  企业家最好既懂经济也懂政治

  金建祥不反对柳传志“在商言商”的说法,因为作为一名企业家,对社会最大的贡献首先是把企业搞好。不过,他也认为,企业家不仅仅是企业家,还要懂得政治和经济。

  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控业绩首次出现零增长。金建祥在公司内部会议上却表现得非常乐观,“我们只要熬过一年就可以”。乐观来自于他对局面的判断,政府肯定会出台相应的经济激励政策:经济发展,只有靠出口、消费和投资三驾马车。爆发于欧美的金融危机让出口大幅增长没有可能,消费的增长又很稳定,所以只能靠投资——工业控制的市场大小和投资直接相关。后来,4万亿就真的来了,中控迎来了三年多高速增长期。“现在,不会靠投资来拉动经济。所以再怎么努力,拿更多的订单是困难的,公司的要求是先把钱给要回来,现金为王。”

  为了让自己可以对局势有更多的理解,金建祥爱读书、听课,最近则是迷上了看一些和财经、资本、历史有关的微信公众账号:“他们分享了很多好东西,我就一直在纳闷,他们盈利的模式是什么?我也在想,我们公司是不是也要做一个这样的公共账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