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中,王均豪应该算是最年轻的一个。生于1973年的他正值壮年,思考的问题却很长远,他现在想得最多、做得最细的事都与企业的“百年大计”有关。
38岁思考“百年企业之路”
20年前,在湖南创业的王均瑶、王均金和王均豪三兄弟,承包了从长沙到温州的航班,并于次年创办民营包机公司,开创国内先河的同时,也以“胆大包天”扬名业界。令人惋惜的是,大哥王均瑶在38岁那年病逝。经历了失亲的沉痛之后,这个家族并没有四分五裂,依旧抱团发展。王均豪更是提出了“打造百年老店”的口号。
2011年,均瑶集团举行20周年庆,三四百位企业家应邀出席。最初,王均豪打算采用常规做法,将大家聚到一起,吃喝一顿。后来他改了主意,决定用聚餐的钱办一个论坛,主题是“百年企业之路”,同时,向西部教育捐赠2000万元。
出席“百年企业之路”论坛的企业家中,声名最显赫者,均为第一代企业家,如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远东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蒋锡培等。唯独有一位例外,就是来自香港李锦记集团的李惠森。作为李锦记家族的第四代掌门人,李惠森在论坛上透露,自己家族之所以能延续100多年,并始终和谐稳定,主要在于一个模式:成立家族委员会,下设家族业务、家族办公室、家族慈善基金、家族学习及发展中心,家族成员各司其职。
这引发了王均豪的思考。当时他38岁,孩子正读中学,他寻思着,待到孩子长大,二代、三代成员多起来,也需要成立家族基金会,有的接管企业,有的掌管基金会。
讲良心的企业才能走得远
在王均豪三兄弟走出温州打拼前,没多少文化的父亲送给他们一句话: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摸摸胸口,讲良心。这句话,兄弟三个都记住了,此后也时常提及。
“不能昧着良心赚钱,”王均豪认为,“好人总有好报。”他的好报在2008年表现出来。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让国内乳制品企业几乎陷入绝境。“我们的情况还好,就算半夜有人敲门,也不怕是鬼敲门,睡得安安心心,很舒服。”
均瑶集团一直实行多元化发展战略,1994年进入乳制品行业,成为地方知名品牌。此后,乳制品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纯牛奶市场,价格战成了主要的竞争方式。为降低成本,乳制品企业先是加水和植物蛋白,接着加奶精——化学合成的牛奶。在这样的竞争态势下,均瑶要么跟其他乳企一样做假,借此打赢价格战,要么就退出市场。2004年,在上海市场上,均瑶乳品已经稳坐第二把交椅,但为贯彻对顾客负责的理念,王均豪主动砍掉了该业务。
让家族企业成为百年老店
之所以要做好企业,据王均豪解释,是因为他要做百年老店。
1993年前后,王均豪兄弟已经赚到了足够用一辈子的钱。“钱已经够多了,接下来干吗?当时真没想明白。刚开始比较穷嘛,所以追求物质,追求钱,追求到一定阶段时就开始迷茫。”迷茫之后,王均豪终于想明白了,物质追求之后是精神追求,于是他开始做企业品牌,还想把企业做到有生之年里始终存在。
传统文化中,王均豪尤好儒家文化,一部《论语》,他反复读了许多遍。而在儒家思想中,他又特别欣赏“中庸”。可以说,中庸的理念贯穿于他的整个生活和企业管理之中。他喜欢打高尔夫,却把自己定位为“高球中手”,认为打到七八十杆就可以了。对于孩子的教育,他认为如果班里有40名学生,那么只要考到第19名就行——他将之调侃为“51%控股”。在企业财务上,他告诉财务总监,有资产做抵押贷款的时候,不能超过80%,始终要留20%。
在打造百年老店时,王均豪认为也要遵循中庸的理念。尤其企业发展速度上,更是如此。
“我们的目标是做百年老店。但我现在很淡定,不想跟谁比大小,不会急功近利,顺其自然就好,追求中庸。我们定目标也不会定得很高,中庸就是让你不要定太高目标,做到七八十分就可以。用人生来作比喻,人生应该是马拉松,不是短跑。我的目标就是人生,是长期的,所以我思考问题时,会把做久放在第一位、做强放在第二位、做大放在第三位。”王均豪说。
王均豪既不像大哥王均瑶那般猛进,也不像温商或浙商那般冒险。在王均豪看来,打造百年家族与打造百年企业,是并驾齐驱的两件大事。他深入研究过西方国家家族企业的传承状况,得知家族企业从第一代向第二代传承的过程中,只有30%的成功率。而成功的重点,则是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子女。“简单说来,传承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把孩子培养起来,让孩子知道,他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企业的精神、使命而活。”王均豪相信,“只要把下一代培养成人,懂得为人之道,懂得儒家,他就会为家族荣誉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