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紧固件产业亟待走出转型误区

发布时间:2013-09-29点击率:630

 用工难、成本高、能源紧、通货膨涨、产能过剩、原材料暴涨、汇率波动、世界经济不稳定……所有的问题都出现在了我国的紧固件行业。大而不强、竞争力落后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行业转型升级来解决。然而,转型升级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困惑呢?

  转型并不是转产,案例中最终失败的企业就在于没有把握好转型升级的基准。转型升级,首先就要明确转型升级核心意义;其次,要稳,切忌盲目扩张。通过强化人才兴企、科技强企理念,依靠人才和科技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第三,从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低端走向世界制造业价值链高端;第四,从对环境的挤压转向对环境的友好转型转变。

  

  转型不等于转产

  

  整个行业都在讲转型升级,但是,面对转型升级,却存在着最基本层面上的理解偏差。升级容易理解,那所谓的转型又怎么理解呢?在对周围一些紧固件行业的相关人士的采访了解后发现,许多人对转型升级的概念理解就存在着一些误差。最为严重的是将转型理解成了绝对的转产,他们认为,转型升级就相当于放弃目前从事的产业,向另一个领域前进,或者就是引进外资、高新技术,淘汰夕阳产业,发展新兴产业。

  这些误区必须厘清,转型升级不是简单放弃或者压缩原来的产业而盲目进入新的领域。一般来说,经济转型升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经济的转型升级,二是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三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涉及到紧固件行业便是紧固件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紧固件企业的转型升级。

  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转型升级总的来说就是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以消化吸收,并进行研究、改进和创新,在管理、经营等各方面建立更好的体系。

  但从转型升级推广与实施的现实状况看,出现了企业转着转着就转行了,转着转着就转没了的现象。原本指望着转型升级提升原来企业的初衷,却在不知不觉中把企业给改变了。究其原因,是转型与转产之间的概念模糊。

  所谓的企业转型,是指企业长期经营方向、运营模式及其相应的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的整体性转变,是企业重塑竞争优势、提升社会价值,达到新的企业形态的过程。当前我国大多企业的转型主要是属于企业战略转型。

  企业的转产与转型有着重大的区别。转产是指由原来生产或经营的产品转向生产或经营其他产品,或是由生产转为经营或由经营转为生产。而转型是指企业经营方向、运营模式及其相应的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的转变,是企业塑造竞争优势、提升社会价值,达到新的企业形态的过程。两者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因此,企业在开始转型升级改造之前,一定要区分清楚转型与转产之间的差别。

  

  大而不强愈加明显

  

  据统计,2011年紧固件全行业的总产量达到680万吨,同比增长9.7%,销售收入达到660亿元,同比增长10%。2012年全国紧固件产量为660万吨,销售额为650亿元人民币。出口总量为249.38万吨,金额为47.10亿美元;进口总量为25.57万吨,进口额为31亿美元。尽管从数据上看,行业业绩似乎很不错,2011年还创出了历史新高,但我们必须要看到“大而不强”、“胖而不壮”的实质。大批的劳动力、高昂的原料成本、大量的低附加值产品以及微薄的利润……严重阻碍了我国紧固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紧固件行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已不容忽视。”行业人为此呐喊。为了迎接挑战,改变行业当下的窘境,无论是从国家层面,或是行业协会、专家学者,还是从企业角度,都迫切希望改变当下的处境。于是,“转型升级”就被无数次地提起,更是成为各大会议、学者时常谈起的话题。到处都在谈论转型升级,众多工作、措施都打着转型升级的头衔。那么,转型升级到底是什么?对于转型升级的正确含义,在开始实施前着实有必要先做好名词解释。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