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战术:理论是龙头

发布时间:2013-10-10点击率:665

(三) “蛇”吞“象”——双星从给人做鞋到给车做“鞋”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汪海就从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中,看到了轮胎广阔的发展空间。尽管不少人向他提议:双星应当在互联网高科技领域有些作为。但一向善于纳言的汪海却认准了轮胎这一行业。他毅然决策:投资橡胶轮胎。他说,常言道“不熟不做”,双星新的效益增长点必须是与鞋业关联度强的制造业。他预见,随着高速公路的成倍延伸,汽车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大,中国将是一个大的轮胎市场。

  汪海干事情有一股闯劲儿,向来讲究一气呵成。但在进军轮胎市场,选择买“船”这点上,他显得极有耐性,一直在耐心地等待时机。

  常言道:机遇往往垂青那些时刻有准备的人。就在汪海面向全国四处寻觅这只“船”时,在青岛市证券交易中心上柜交易的“华青股份”进入汪海的视野。

  青岛华青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胶南市一家轮胎企业,1998年这家企业遇到了麻烦。当时,全国开始清理整顿场外非法股票交易,“华青股份”被停牌。

  华青想搭上双星这条巨轮,谋求更快速地发展;双星也需要借华青这只小“船”,实现进军轮胎制造业的战略目标。经过几轮谈判,2002年1月10日,双星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双星吸收合并华青工作结束。一个做鞋的吞并了做轮胎的,以“小”吃“大”,这场企业并购战实在不亚于“蛇吞象”。但双星做到了,汪海以他娴熟的资本运营技巧,演绎了中国企业并购史上的一段佳话。

  双星凭借自身强有力的品牌实力和雄厚的资金实力,使双星轮胎步入超速发展的快车道。根据实际,汪海提出了“软橡胶,硬管理”的新理论,用双星“抓具体人,抓具体事,一抓到底,抓住不放”的管理精髓开展工作。管理悄然在变。前来调试设备的德国同行竖起大拇指,用不太流利的中国话说:“我到过许多国家的轮胎密炼中心进行过设备调试,但这么一流的密炼中心只有中国的双星有,可以穿白大褂上班,轮胎史上的奇迹!双星的管理了不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