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的标志性事件是雷曼兄弟的破产。雷曼兄弟倒闭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反映了美国金融业经营模式、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等多个方面存在的缺陷。在雷曼兄弟倒闭五周年之际,从危机事件的成因出发,反思国际金融危机,再观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现状,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未来发展面临着四个方面的挑战。一是金融组织体系不断演变。具体表现为表外业务快速增长,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的倾向日益显著,互联网金融发展提速。面对这些变化,金融企业和监管者需要更好地把握金融创新和金融稳定的界限。二是金融市场体系亟待完善。下一步应明确货币市场规则,推动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持续规范健康发展;加快统一的债券市场建设,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的筹资、定价和避险作用;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同时,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法律、评级体系和会计标准等。三是金融风险复杂程度和关联性不断上升。如果说十年前的金融风险更多地以点的形式孤立散布,目前的金融风险则更像是一张网,牵一发而动全身。四是金融监管体系建设任重道远。今后要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和预警,以新监管标准的实施为抓手,强化资本与流动性监管。
根据信用与GDP比缺口指标显示,我国的金融业已经进入高风险区。基于广义的信贷概念,所谓社会融资总量(数量)占GDP的比例在2007年底至2013年二季度期间从126%跃升至198.5%。2009年二季度信贷与GDP比缺口指标值高于10%(13.1%),并在2010年二季度达到20%的空前水平。2011年缺口指标下降,但2012年再次反弹,2013年二季度攀升至20.1%的新高。
首先是企业负债,在过去几年上升非常快,而且目前来看企业的负债水平也非常高。从2008年到2012年大概上升了30%多,目前占GDP125%左右。一是增速非常快,二是从目前的绝对值占GDP125%的指标来看,如果做一个国际比较的话,这个是远远高出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比很多发达国家企业负债率水平还要高。
在上一轮银行危机里,贸易部门跟制造业部门不良率相比之下是最高的。从目前经济形势来看,我们还是很担心这两个部门,一个是制造业部门,一个是贸易部门,因为这也是目前经济面临的两大难点。如果未来几年经济没有明显好转的话,制造业贷款和贸易贷款很可能会出现不良率明显上升。
第二个信用性风险就是地方政府债务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地方政府财政软约束的问题,从中长期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财政改革方面,怎么建立对地方政府尤其是财政支出方面的考核和监督机制,怎么样达成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硬约束,这是中长期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关键。
第三个系统性风险会来自影子银行,就是非银行融资。钱荒的现象中影子银行也比较明显,但是它主要还是流动性配置的问题,主要是借短放长、期限错配的风险,但是影子银行里风险不仅仅是流动性风险,更重要的是有没有违约风险,信贷资产质量问题到底有多严重,这一点从目前来看还没有爆发出来,但是相对来说跟银行贷款质量相比,影子银行,尤其跟贷款相关的它的资产质量问题会更严重。
影子银行如果出问题的话,银行很难独善其身。有一部分影子银行业务直接同银行相关,比如理财产品很多由银行发的,理财产品如果违约的话,银行很有可能不得不提供一些担保,或者给投资者提供一些补偿。但是另外如果看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话,中国的银行跟国外的银行有很大的不同,银行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非常低,大概是50%多一点。另外有两项是其他国家没有的,一个是14%左右的储备资产,这个跟非常高的存款准备金这个制度有关系。还有22%是银行间的同业资产,很多是跟影子银行业务相关,很大程度是最近几年信贷资产从表内转到表外,从银行的贷款转到同业资产转移的过程。
虽然过去几年中国金融行业风险呈现上升,但银行偿付能力尚不足以构成近忧。由于国内储蓄率较高,政府资产规模庞大,央行手中握有充裕的缓冲资金,尚可以推迟或避免又一轮金融危机的爆发。
而经济改革和金融稳定在某些时候会彼此冲突。资本项目开放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目前中国的资本项目仍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据中国人民银行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列出的40 项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标准中,中国“不可兑换”的项目有4项,“部分可兑换”的项目有22个。虽然有证据表明近年来资本项目管制效率可能有所降低,但总体而言,在保护国内金融行业免受国际资本流动直接冲击方面,资本项目管制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
根据国际经验,如果一国在其国内金融业较为脆弱的情况下放开资本项目,该国爆发银行业危机的可能性会更大。因此,我们认为,中国政府在全面开放资本项目前,应当首先加速国内金融改革(如利率自由化),解决金融失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