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更是有效落实“品质建设年”各项工作的有力支撑。阜阳卷烟厂发动各部门创新人才培养手段,扩大培养覆盖面,积极开展“赛、学、用”相结合的基层人才队伍培养模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赛——培训实战提技能
2013年4月,伴随卷接包车间“导师带徒”师徒技能比武竞赛的开展,全年劳动竞赛拉开了帷幕。赛前,厂工会和卷接包车间精心拟定竞赛方案,将竞赛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由三位高级技师对参赛选手进行了操作规范、安全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技能竞赛与以往不同的是,师徒同时上阵,同时接受检验。考量的不仅仅是师傅和徒弟的水平,还有他们之间的默契和配合。新进厂的大学生袁韩在谈到这次比赛时说:“比赛前真的很紧张,想想学了一年了,这是交考卷看结果的时候了。”
近年来,基层车间、部门通过这种培训、比赛、再总结培训的形式,不断激发广大员工学技术、练本领、比技能的热情,特别是在青年员工中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郁学习氛围,促使他们更快地成长为生产线上一股不可磨灭的青春力量。
学——自主模式促转变
自品质建设年以来,阜烟卷接包车间将员工的规范操作与周到服务并重,提出了“规范操作、四为服务”的口号。所谓“四为服务”,即常白班对三个运行班服务、辅助工对挡车工服务、管理人员对生产一线人员服务、维修人员对操作人员服务。同时,通过自主制作、宣贯《卷接机生产操作规范视频片》和《特殊状态控制手册》等手段全面提升员工规范操作、周到服务的意识,提升产品的过程控制能力。车间轮保组观看了轮保作业视频资料,每人都结合卷包现在的轮保流程作业标准及分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感受。
设备是质量的保障。阜烟在全面开展TPM(全员生产力维护)的阶段,为进一步提高员工参与TPM的积极性,让员工在推行TPM过程中完善并提升自身的技能,基层班组迅速行动,创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制丝车间“德强”班组创新性地开展了一次别样的单点课,打破了以往“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而是由新进大学生将个人在岗位实习时的基本操作、工作流程、学习经验等以一点课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且由机台操作工、维修工、电工以及带班长组成“评审团”,对其所讲内容进行判断、提问及补充,进而完善此次单点课内容,同时也使参与人员对本岗位内容有一次系统性的认识。将单点课与青工轮岗实习机制结合,有效地把TPM工具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提高了TPM工具运用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是对青工轮岗成果进行验证,有效地助推青工快速成长。
用——兴趣激发见实效
提升基层员工的学习兴趣,将“真学”运用于“真用”是近期阜烟基层班组打造学习型组织,提升班组建设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
走进“五一”假期中的三个车间,每个维修室和部门的生产现场都很热闹。许多青年员工主动放弃了休息时间,投入到兴趣小组的学习中。制丝车间钳工技能小组的青工们正在市技能鉴定站的一位老师傅的指导下,精心地做着自己的工件,有的磨、有的锉,有的正在向老师请教,一个个认真的样子就像在制作一件工艺品。同时,制丝车间还成立了工艺质量兴趣小组、电器维修兴趣小组等。车间主任陈万里在提到这些兴趣小组时说,“通过这些兴趣小组自主开展的活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主动学习的热情分外高涨,对车间技能队伍的建设,特别是青工技能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基层动起来,队伍建设活起来。人才队伍的建设只有真正的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班组,才能争创一流,为品质建设年的深入推进和“三次创业、再塑黄山”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