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氧厂:弘扬职工智慧 放飞豫光梦想

发布时间:2013-11-06点击率:686

 “集职工智慧,为豫光发展贡献力量。值得弘扬!”凝望着扉页上杨安国董事长的题词,手中这本薄薄的《空分讨论会集锦》,顿时觉得厚重起来。

  记得在6月22日的行政例会上,董事长就曾谈到:对各个岗位要注重研究参数状况,要进一步细化总结提高。制氧厂的这本源自空分讨论会的群体智慧结晶,正是多年来广大豫光员工立足岗位,脚踏实地,孜孜以求,总结提升的一个缩影。如果说职工的智慧就好比一颗颗闪光的珍珠,那这集锦就是璀璨夺目的项链。我们期待,能更多地欣赏到这凝结着豫光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制氧厂空分讨论会的制度由来已久,这个建厂之初就建立起来的习惯,因为这种答疑解惑而营造的学习氛围、赶超氛围,不断培养的空分人才,创造的明显效益而备受关注。也就是说,这个当初不经意间的决定,为职工的成长铺设了一条快车道。

  空分讨论会采取自愿参加的原则,但是会给相应的班组加分,作为每月评选优秀班组的分值,也就是不强求,采取的是鼓励手段。很多人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参会,起初抱着旁听的心态,但是参加次数多了以后,被讨论会上的气氛感染,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进去。赵军虎厂长说现在的空分讨论会基本是全员参加。

  空分讨论会的程序一般是这样的,大家提出问题并交到工段初审,把有讨论价值的题目放在讨论会上进行讨论,然后由各班组汇总讨论结果,办公室负责整理汇总,最后是厂长审阅。这个缜密的过程,保证了问题及答案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赵军虎厂长说,制氧厂的工人是蓝领中的白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里的中控极其复杂,实际上都是在从事脑力劳动,制氧厂又是多个单位的供气单位,责任重大,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他认为学习很重要,掌握技能很重要。他要职工把那些来自于实践的问题,从实践中找到答案,然后再应用于实践。

  制氧厂是一个新厂,可供参考的东西并不多,自己摸索是一个唯一可行的办法。而事实和时间都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讨论会为制氧厂职工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也让职工的技能水平不断得到提升,而该厂目前50%的大专学历拥有率,也让这个空分讨论会向更高水平迈进。

  赵军虎厂长拿出一本薄薄的集子,这也是一本书,出书日期在2007年,那是空分讨论会一周年时候出的书,相较于这本新的集锦,这本书只是将每期讨论会简单的收集在一起,没有任何分类。这在当时是可以的,问题并没有那么多,不需要做那么麻烦的分类。然而随着职工的踊跃参加,问题和答案越积越多,查阅起来并不方便。

  为了方便职工的查阅,厂长赵军虎萌生了出书的念头,而这个浩繁的收集分类工作就落在了办公室的翟艳飞身上,翟艳飞并没有过多的讲述自己翻阅多年累积资料的辛苦,她只是说,那些日子,她的桌子上堆着的资料几乎能将她淹没,每天早上需要在桌子上刨出一小块空地才能坐下来工作。然而这些辛苦显然是值得的,因为分类清楚,从此以后,赵军虎厂长再也不用在碰到职工提问时,批示说“在第几期第几期上查找”,现在新工人遇到问题,按照目录索引,直接翻开书就可以找到答案。

  这本《空分讨论会集锦》有205页,约20万字左右,共分七大章,每一章都有100多个以问答形式出现的知识点,涉及到空分系统的理论、操作、故障检修的全部内容。这些集思广益的问题和答案,凝聚着制氧厂75名职工的智慧,它的印制,不仅赢得了内部职工的称赞,同时也获得了业内人士的钦佩。

  截至2013年,制氧厂在相关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甚至包括班组长。“一线工人都能写论文啦?”这似乎令人不敢相信,在一般人看来,论文是高深的东西,只有有学历有知识有技术的人员才能做会做的事情,凭什么一个普通工人就能在杂志上发表论文。

  然而这件事在制氧厂并不鲜见,该厂有2个工段,8个班组,其中两位工段长、四个班长都发表过论文。在发表论文方面,空分讨论会上的相关题目给予他们很大的帮助,这里就是他们最好的论文素材库。工段长陈治国说,在这本书中随便找一找,结合自身的发现,只要你勤快,就可以完成一篇不错的论文。而他的话在这本书中得到佐证,他自己写的一篇论文,在这本书中就可以找到相关线索。

  面对大家越来越踊跃的论文创作热情,赵军虎厂长又有了一个新的构想,再出一本书,将这些本厂的论文收集起来,出一本论文集。他说,杨安国董事长在题词的时候,是特意加上“值得弘扬”这四个字的,那时他觉得这本书就更增加了分量,而出书这件事也被赋予更深的意义。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