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近日举行的一个互联网金融论坛上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主办方互联网公司的老总自始至终一身休闲装,而前来参会的金融机构负责人则是全套西装。该老总为此打趣说:“做互联网的金融机构现在很多已经不穿西装了。”当然,互联网不穿“西装”,一方面是体现自由的精神,另一方面在互联网介入金融之后,或许展现更多的是互联网式的思维。从这个角度回顾这一年轰轰烈烈的互联网金融热潮,可谓新进“土豪”引领着传统“高富帅”共舞。 互联网金融元年 “中国金融业需要搅局者进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2013年年中如是宣称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6月13日“余额宝”的诞生,远远不是搅动金融业的一池春水那么简单,而是引发了一场互联网金融风暴。 余额宝的壮大速度十分惊人:不到4个月规模破500亿元,5个月破1000亿元,注册用户超过3000万户,目前其规模即将突破2000亿元。余额宝的成功拉开了互联网企业大规模进军金融领域的大幕。8月初,腾讯旗下微信平台和财付通联手华夏基金推出对接华夏现金增利货币基金的“活期通”;10月底,百度金融中心推出“百度理财B”,售卖华夏现金增利货币基金,随后又推出“百赚”,主要投资于期限在1年以内的国债、央行票据、银行存单等产品,日前正式发布“百发”,首倡互联网团购理财;“新浪仓石”已经低调上线,预计将与嘉实、南方、易方达合作推出基金产品;网易也已经开售首款货币基金类理财产品“添金”。目前,基金销售、支付机构等推出的各种“宝”已有近30种。同时,还有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在计划和研发互联网金融产品。P2P网贷(指个人通过网络平台相互借贷)全面爆发,也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引人注目的一支创新力量。 在小额贷款、支付、融资、投资理财保险等互联网金融领域,互联网企业的触角分布广且扎得深,如苏宁、国美、京东、亚马逊等电商开始渗透到融资、银行、保险、担保、基金等互联网金融领域。三大运营商在以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移动支付已经逐步应用于公共交通、各种交费、商业刷卡消费等领域。无怪乎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其迅速崛起的态势也足够称得上是“土豪”。 互联网金融带来三大挑战 互联网金融到底给传统的金融行业带来了哪些挑战呢? 广州农商行总行行长助理彭志军表示,挑战主要集中表现在支付、信贷、客户基础三个方面。首先,互联网金融改变了银行独占资金支付的格局。近几年,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从无到有有序地发展,已经不限于网上的电子商务交易,延伸到传统的水电气缴费、信用卡还款,包括代交交通罚款等方面,2010年至今,支付宝的支付金额已经超过了二万亿,以支付宝、财富通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占到市场份额的八成,已经超过银联和银行的网银支付的总量。其次,互联网金融改变了银行传统信贷单一的信贷供给格局,网络信贷快速发展。阿里贷款已经累计为超过十万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另外,以人人贷、拍拍贷的贷款平台不断涌现,互联网的直接融资模式正在形成。 此外,彭志军指出,互联网技术改变并动摇了银行的传统客户基础。高速发展的电子平台,积累了海量客户数据信息,互联网金融拥有了比任何一家单一银行更广泛的客户资源。 传统金融业代表的银行已充分很快感受到新金融的压力,并更加深入反思,出招反击。如就在余额宝之后,广发银行携手易方达推出“智能理财金账户”,一项将余额理财和信用卡自动还款相结合的“信用理财”工具。易方达总裁刘晓艳直言:“这是银行在革自己的命。”她认为,未来3- 5年,银行的经营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对此,广发银行董事长董建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曾表示,商业银行必须以全新的市场思维进行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的革新。 那么金融行业真如预言中那样会被颠覆吗?对于这发问,金融行业大佬们并不服气。中国平安保险董事长兼C E O马明哲在由阿里巴巴马云、腾讯马化腾、马明哲三人牵头成立的国内首家获得保险牌照的互联网公司众安保险上线当日指出,互联网绝对不是取代现有金融体系,反而,互联网上比较合适于小额、大数量、标准化的金融产品。 陈达伟也表示,互联网金融并非在多大程度上侵蚀传统金融的领土,而是填补了此前市场空白,同时,互联网金融将大小金融机构拉回到同一起跑线上。 传统金融“药方”:拥抱改变 彭志军对记者表示,互联网金融在传统银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让银行业加快变革和发展的契机。他认为,面对互联网企业,传统金融结构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以银行为例,传统银行机构的货币创造功能和在支付结算体系中的重要性,是互联网金融在短期内难以替代的。这些特殊性是多种因素长期演进的结果,同时也受到了现行法律制度的认可和监管。其次,传统银行最核心的国家信用、管制保护等因素,也是互联网金融短时间内很难拥有的。基于多种原因,民众对传统银行的信任度普遍较高,而对于互联网金融安全性的质疑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此外,相较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跃进,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却总是显得有些缺位。许多互联网金融业务仍游离于灰色地带。 彭志军还指出,传统银行在金融方面有着成熟的运营模式和丰富的行业运营经验。商业银行的规模加上金融资源的集中也决定了其在为大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具有互联网金融难以比拟的优势。 面对来势汹汹的互联网企业的“入侵”,传统金融业该如何应对和反击?永隆银行董事长马蔚华近日给出“药方”:商业银行面临着互联网的挑战,要和互联网金融合作,同时按照互联网的思维和经营方式来改造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 彭志军认为,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金融机构具有启示意义。他指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诉求,是当互联网客户在需要金融服务的时候,能够恰如其分并恰当地提供随时随地、随心随行的完美体验。这场景看起来有二个,一个是把银行提供的一站式互联网服务渠道(如网银、手机银行、社区银行)的功能和体验打造好,使其可用性和易用性达到或接近互联网入口平台的体验水平;另一个是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共赢,把金融产品有机嵌入到平台级的互联网刚需服务入口,在其中平滑地提供支付结算、投资理财和信贷融资等服务,当客户需要这些金融服务时可以手到拈来。 彭志军表示,面对挑战与变革,传统银行需要认清互联网技术变革方向,抱着更加开放的心态积极拥抱互联网,加强与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创新,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真正的智慧银行。他认为,银行可以从线上、线下两方面入手。其中,线上的银行系电商、直销银行,线下的社区银行,最终解决的问题是渠道入口和客户资源数据的掌握。未来银行需要基于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业务的整合来构建开放式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智慧网点(固定场所服务)+社区银行(用户身边)+网络银行(虚拟空间)+客户经理(移动客户服务)的“四位一体”的全新服务模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管理,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让客户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享受便捷的银行服务。 互联网金融监管之考 在这场来势汹汹的浪潮下,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金融业都已经迈开行动的步伐,迎接这场蓄势待发的互联网金融“竞赛”。 陈达伟认为,未来互联网金融的新战场将体现在无线移动端。不管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金融机构,比拼的将是系统的支撑能力、风控能力以及对客户的服务能力。 不过,回顾这一年的金融创新,作为搅局者,互联网在金融行业发出挑战的同时,自身也面临着一些绕不开的难题。一方面,其以新生事物野蛮式生长,但是另一方面,也面临自身因监管缺失带来的风险。 就如过去的半年,在P2P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倒闭潮中,让人看到无序带来的风险。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陆军教授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互联网带来便捷的同时,如何解决风控的问题,是当前互联网金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而这些都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管理。 据悉,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已经引起了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在内的有关金融主管部门的关注。央行副行长刘士余近日曾公开表示,“在诚实守信的前提下,一切有利于包容性增长的金融活动、金融服务都应该受到尊重与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应注意防范风险,两个底线不能突破。一是非法吸收公共存款,二是非法集资。”这也是主管部门领导首次对外表态。其表示,目前决策层认为互联网金融还缺乏时间的磨练,对其发展还处在观察期。在观察期内就意味着包容性,对各种参差不齐的互联网金融形态较为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