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纺织行业寒冬来临?

发布时间:2014-06-23点击率:513

 服装行业的库存危机从2012年延续到2014年,2013年的纺织服装业更是被冠以“史上最难年”的名头。由于需求持续不振,服装业之前简单粗放的外延扩张模式遭到严重挑战。大量服装企业纷纷现闭店潮。

  

  中山龙头制衣厂柏仙多格倒闭

  

  珠三角中山市沙溪镇有18年历史的服装龙头企业“柏仙多格”停工,其位于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共约400家品牌专卖店关闭。 柏仙多格制衣公司和其上游供货商所遇困境,或可看做服装行业整体陷入低谷的缩影。

  近期,“柏仙多格”位于上海的14家服装专卖店大部关闭。不仅在上海,包括哈尔滨、沈阳、太原、北京、天津、南京、武汉等城市在内的约400家“柏仙多格”专卖店,也已先后歇业。

  “柏仙多格”品牌持有人,中山市柏仙多格制衣贸易有限公司厂区,已空无一人。据21世纪网记者调查,该公司资金链已断裂,工人已遣散,办公楼已出售,所得款项用于偿还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欠款。有多达193家供应商共2.07亿元款项,已因柏仙多格倒闭,无法追讨。

  老牌服装厂关门歇业

  曾是珠三角中山市沙溪镇服装业的代表企业、有18年品牌历史、在沙溪镇著名服装品牌榜单中名列前三强的、位于沙溪镇下郎工业大道33号的柏仙多格制衣贸易公司(以下简称柏仙多格制衣公司)已于5月初停工,工人全部遣散,其办公楼已出售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6月5日,正是周四工作日,柏仙多格制衣公司工作区却空无一人,门卫传达室厂区看守数人对21世纪网记者称,“我们厂早就停业了,你没看到我们墙上的告示吗?老板不知道哪去了。”

  在柏仙多格制衣公司职工宿舍门口,21世纪网记者偶遇女工陈彩霞(化名)。据陈彩霞称,她在这家厂工作已经15年,“年初就有好多人不出勤,但老板一直没正式下通知,直到4月份,厂里所有工序停工,5月4日,老板下发了工厂结业通知,告诉我们,工厂歇业了。”

  陈彩霞称,她今日是去讨要遣散费的,但只索到306.07元。“没办法,只能下周再来。老板也不在,能怎么办?”

  柏仙多格制衣公司五层楼的职工宿舍区,只有一个门卫看守,此外杳无人迹。

  在门口左侧墙上一个橱窗中,几页灰尘满布、纸张发脆泛黄的职工遣散通知张贴其中,紧邻着一份被人为撕扯过破败的“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2月14日(2014)中一法执字第2272-1号执行裁定书”,在初夏一片金黄明媚的耀眼阳光里,折射出沙溪镇服装业飘忽无处归依的困境。

  服装业曾是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最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其先,沙溪镇对服装业制定了心雄万丈的产业蓝图。

  《沙溪服装业总体发展规划纲要》显示,2010-2012年,争取让3-5家品牌企业产值超5亿元,服装产业总产值突破220亿 元;2013-2016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00家以上,力争在沙溪出现中国驰名商标,沙溪服装业生产总值突破350亿元;2017-2020年,争取 奠定沙溪在中国服装业的龙头地位,使之成为中国休闲服装产业中心、国家级服装超级强镇和中国休闲服装品牌之都。

  正所谓“理想的丰满总与骨感的现实对应”,现在,这份蓝图非但没有实现,且该镇服装业还陷入看不到突破方向的困境。

  中山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沙溪规模以上纺织服装、服饰业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仅0.6%,利润总额同比下滑高达41.2%。

  供货商受累纷陷困境

  6月15日,上海打浦桥日月光广场,柏仙多格服饰专卖店已另换业态。据柏仙多格制衣公司面料供应商魏华(化名)称,“柏仙多格在全国约400家门店已全部关门。”

  “郑世能(柏仙多格制衣公司法人代表)可把我害苦了。”魏华对记者称,“柏仙多格在2012年年底资金链已告紧张,但郑世能没有透露丝毫口风。我去柏仙多格办公室和厂区都看过,郑世能还给我看了他们公司名下持有的土地产权证和政府部门颁发的‘重合同守信用企业’‘中山市先进民营企业’证书,加上簇新的厂房和气派办公楼,我就信了他,和他签订了供货合同。”

  魏华所在的企业主要生产功能性面料,其工厂规模在泉州石狮镇能排入前十位。

  “2013年下半年,郑世能的柏仙多格结算货款时就开始出现拖欠。我们不放心,因为当时服装业已出现危险苗头,无论是毛利率还是出货量,都大幅下滑。在这种情况下,我打‘飞的’冲到郑世能办公室,要求立即清账。在沙溪镇副镇长梁冬晓协调下,郑世能结算了一部分货款。”魏华叹称,“如果就此了结,我也不会损失太大。当时梁冬晓替郑世能出面说话,说政府正在想办法盘活柏仙多格,希望我们能给予充分信任和支持,多给郑世能一些时间。我想有政府信用背书,应该没问题。于是在没有结算前一笔货款的情况下,又和郑世能签了一份新的供货协议。”

  2013年年底,郑世能没有再结算过一分钱,魏华紧张起来,天天泡在柏仙多格制衣公司,同时多次找梁冬晓寻求解决办法。之后,至今年4月,柏仙多格制衣公司在中山市连开三次供应商会议,副镇长梁冬晓曾于4月8日出席大会,但 魏华那高达1076万元的货款始终没能拿回一分钱。

  今年5月,魏华得知柏仙多格制衣公司结业停工,而梁冬晓寻找各种借口避而不见……

  中山万瑞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谭志龙也深受此事件影响,且其公司受累程度严重,将于本月底破产清算。

  谭志龙对记者苦叹,“我们公司主业是贴牌加工。2011年有员工百人,年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后来服装业整体不景气,我们这种贴牌企业毛利率低,经不起风浪,度日艰难。这次柏仙多格欠我们的240万元可要了我的命了。上个月(我们)被员工告到了中山市劳动保障局,这头我们要不到钱,那头工资还必须照付,加上我的债主整日催债,没办法了,准备破产清算吧。”

  无法执行的司法判决

  谭志龙在与记者的会面过程中,多次谈到沙溪镇副镇长梁冬晓给予柏仙多格制衣公司的信用背书,是其相信柏仙多格制衣公司不至于故意欺骗他们的重要原因。

  据记者与柏仙多格制衣公司包括魏华、绍兴圣峰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及卫华、冠宏股份有限公司授权代理人张桂文、广州珠海区才林制衣厂总经理刘友才、成衣贴牌加工商孙薇(化名)等在内的多位供货商探询沟通后发现,这些供货商无一例外均提到了梁冬晓在此事件中所起到的夯实柏仙多格制衣公司信用的作用。

  “如果柏仙多格在去年年中就已无法支撑,为何沙溪镇政府会连续出面替他们做信用担保?虽然梁冬晓是口头担保,但梁镇长代表政府,而我们相信政府,所以也相信柏仙多格。现在看来,柏仙多格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有意隐瞒实情,欺骗我们供货。他们明知资金紧张已经无法结算货款却仍和我们签订新的供货协议, 这不是欺骗吗?”这些供应商怒问。

  6月5日,记者至沙溪镇政府,该镇党委宣传办公室主任王强确认了沙溪镇政府确实曾三次出面主持协调柏仙多格制衣公司欠款事宜,但协调未果。同日,记者没有找到梁冬晓副镇长,也无人告知其去向。

  意达时装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泽华对记者表达了他的担忧,“我曾以‘合同诈骗’名义要求经侦立案,但被告知证据不足,无法立案。如果走民事程序,则很可能赢了官司却无法执行。”

  据王强透露,的确已经有十几宗供货商起诉柏仙多格制衣公司欠款事项的案件,法院已受理,“两宗已进入执行阶段”。

  据了解,截至今年1月,柏仙多格制衣公司共欠193家供应商约2.07亿元货款。2014年2月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签发的执行裁定书显示,柏仙多格制衣公司被冻结的银行存款总额为1044.59万元,仅占其欠款总额的5.04%。

  蹊跷的是,目前,柏仙多格制衣公司能够用于偿还债务的只有四辆半旧不新的货车。6月4日,记者在柏仙多格制衣公司厂区后院,看到这号称是“柏仙多格目前最值钱资产”的四辆货车面北背南,一字排开,停在一座花坛边。

  柏仙多格制衣公司面料供应商文汉(化名)对记者表示,“我官司打赢了,但无法执行,柏仙多格账上没钱。所以不但我那268万元的欠款拿不回来,还要付出一笔律师费。”

  据记者了解,类似珠三角中山市沙溪镇柏仙多格制衣公司此类现象,并非个案。在福建泉州石狮镇和浙江绍兴柯桥镇两处传统纺织面料制衣重镇,情况类似,行业整体不景气现象普遍。柏仙多格制衣公司和其上游供货商所遇困境,或可看做服装行业整体陷入低谷的缩影。

  

  班尼路母公司

  内地全年关店388家

  

  虽然最近几季的服装在用色上颇为艳丽,但休闲品牌班尼路的业绩表现却并未出彩。昨日,班尼路母公司德永佳发布截至2014年3月31日的财政年度业绩公告,该集团总收入同比减少12.4% 至98.6亿港元。此外,其在各地市场的关店还在持续,其中,内地市场关店数高达388家。

  公告显示,德永佳的零售及分销业务在报告期内,销售净额同比减少16.5%至48.16亿港元,占总营业额的48.8%,这一占比较2013年的51.3%有所下降。

  按品牌看,班尼路实现销售净额27.54亿港元,同比下降了9.3%。针对整体销售净额的下降,公司称,内地消费需求继续呆滞。许多本地零售商仍继续大幅减价以控制过多存货。

  此外,对零售店铺的持续调整成为公司提升效率的重要手段。

  报告期内,德永佳在内地、香港及澳门、台湾的店数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其中内地更为凶猛,关闭的388家店占到了2013年3月31日3820家店总数的10%。

  

  快时尚传利好本土品牌大滑坡

  

  快时尚品牌近来业绩利好涨价不断,一边是ZARA母公司一路高歌今年首季净利润上涨11%,优衣库日本准备提价;国内商场中期折扣悄然拉开揭幕,不少品牌纷纷打出了7-8折的优惠力度,但仍难掩一季度服装行业两极分化的态势。

  业内人士指出,国内服装行业面临挑战,关店、打折、清库存成为最为直接表现,且暂时没有好转迹象。

  快时尚业绩增价格涨

  近日,旗下拥有Zara,Massimo Dutti和Pull&Bear等知名品牌的西班牙快时尚巨头Inditex集团宣布,今年首个季度录得11%的业绩涨幅。今年头3个月,集团旗下各品牌在全球26个地区共新增了53间门店。

  无独有偶,H&M11日公布的5月份销售数据显示,5月份含税总销售按本地货币计算实现19%的强劲增长,远超分析师预期的12%,是去年11月以来的最大增幅。

  有市场消息称,日本迅销公司宣布,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日元贬值的影响,其旗下主要品牌优衣库的商品价格将在夏季之后全面上涨5%左右。

  迅销集团今年第二季度业绩显示,在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2月28日累计的第二季度综合业绩显示,综合销售净额7643亿日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3%,但是其收入净额较上年度同期减少1.4%。事实上,优衣库海外表现更是出现大幅度增长。

  本土品牌业绩低于预期

  “国内不少服装品牌压力仍较大。”申银万国分析师指出,纺织服装行业在今年一季报业绩普遍低于预期。

  数据显示,男装行业一季报普遍下滑20%-50%,其中七匹狼下降40%、九牧王下降24%、报喜鸟小幅增长6%、卡奴迪路下滑48%。分析认为,零售终端持续疲软,以加盟为主的销售模式亟待转型,消费日趋理性的大环境下平价男装成为消费主流。

  根据中国行业研究网整理的资料,2013年上半财年,波司登减少门店503家;七匹狼在2013年上半年的店铺数量净下降152家;包括中国动向、361度、安踏、匹克、特步、李宁等在内的六大国内运动品牌上半年总共累计关店2249家。而根据各大上市服装品牌披露的财报,2014年一季报业绩普遍再次低于预期。

  过高价格影响购买动力

  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服装业供大于求,直接影响消费者消费能力的就是服装终端价格而并非成本。根据5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衣着价格同比上涨2.5%。“过高的服装价格势必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动力,这也就是为何消费者频频转战网络卖场进行淘货的原因。”上述人士表示,商家可以利用线上的展示作用和线下的服务结合,实现双赢。

  

  本土服装忙去库存

  洋巨头借机扩张

  

  随着上周四国际时装零售巨头H&M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新店的开业,其在中国市场的门店数达到了200家。在接受记者专访时,H&M大中华区及东南亚地区总经理Magnus Olsson抛出了今年拟在内地市场开设超过70家新店的目标。而去年H&M在内地及香港市场也仅增加了71家门店。

  近两年来已经疯狂扩张的快时尚巨头们今年的开店潮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记者了解到,另一快时尚巨头优衣库在去年8月至今年2月间,约半年时间,在大中华区已经疯狂开了近50家新店。

  快时尚巨头又迎大扩年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消费者对我们品牌有很大的购买需求。至于是否会加快扩张的步伐,我们更看重开店的质量,如果在保证开店质量的同时快速扩张,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对于今年内地市场超过70店的开店目标,Magnus Olsson对记者如此表示。

  在华扩张8年,H&M也将其他新品牌逐步引入国内市场。比如COS的门店已经落户香港、北京、上海、天津等市场,而MONKI在2010年首先进入香港后,现在在内地市场也有部分门店。

  对于中国市场,H&M在短短8年间已经奠定了其在全球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2013财年,中国市场的净销售额高达59.57亿瑞典克朗,同比增长21.97%,这在当前国内整个服装行业仍在深度调整阶段,H&M的业绩增长十分亮眼。从销售额而言,中国市场在H&M全球市场中排名第七。

  而另一快时尚巨头Inditex也在对中国市场发起一轮开店潮。记者从Inditex公布的截至2014年1月31日的2013财年的运营数据了解到,2013财年,Inditex在中国有457家门店,比上一财年增加61家。其中ZARA增加14家至152家,而ZARAHOME增加5家至17家。

  Inditex2013财年在中国市场增加了61家门店,而其全球新增门店数仅仅231间,中国市场新增门店数占比高达26%。

  当前中国整个服装行业依然处于去库存、以及对前期快速粗犷扩张模式的休整期。这对快时尚巨头而言显然还是一个机会点。

  2007年在上海开出内地市场首间门店,H&M开始在国内一二线城市扩张。据Magnus Olsson透露,目前H&M在上海有20家门店、在北京则有21家门店,北京、上海两地占据H&M在内地市场20%的门店。

  虽然Magnus Olsson并未透露今年这些新门店将主要落子在哪些城市。但是向有潜力的二三线城市下沉的痕迹已经很明显。记者从H&M 2013财年的年报了解到,当提及中国市场时,其主管H&M扩张的负责人Fredrik Olsson认为,现在H&M已经在中国所有大城市布点,而且在持续扩张。与此同时,H&M也在更多发展中的城市开店,中国平均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远超过100个。

  据H&M2013财年的年报数据,其预计今年会在全球开出375家新店,对于中国市场其预计2014年又会成为H&M扩张最快的市场。

  在公布2013财年的运营数据时,Inditex同时透露今年全球新开450-500家门店的目标。

  相对其去年全球231家新开门店的数字翻了一番。虽然其并未透露中国市场的具体开店计划,但在去年增加了61家新增门店的背景下,其再次强攻中国市场的野心或者不会有多大的消退。

  而今年通过预托证券方式成功登陆港交所的优衣库母公司迅销集团在截至2014年2月28日止的六个月,包括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在内的大中华区优衣库销售净额和经营收入都大幅增长,大超预期。其间共开设近50间店,关闭1间店,让总门店数增加到325家。

  电商平台的“角逐”显山露水

  一直以来快时尚品牌为业界所推崇的是其从设计、生产到配送到门店等流程中快速运作的供应链。事实上,随着这轮门店的快速扩张,一位资深的服装业人士曾向记者表示,随着店铺数在不断增加,其店铺间配送、陈列、不同城市间消费习惯之间的差异开始显现,快时尚品牌的供应链是否还是能那么快经受考验。

  值得关注的是,在此轮门店扩张中,快时尚巨头也瞄准了另外一个销售增补点——电商。

  Magnus Olsson向记者透露,H&M会在今年下半年成立电商平台。目前国内的服装企业纷纷拓展网上销售以扩大销售网络和去库存,对于电商平台的具体定位和运作模式,Magnus Olsson并未透露太多,仅表示线上平台和实体店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两者是互补的。据记者了解,目前H&M在9个国家有设立电商平台。

  不过H&M的动作比ZARA要稍慢一步。ZARA早在2012年9月15日已经开始在国内试水网上销售,截至2014年1月31日共在21个国家有网上销售业务。今年其更计划将网上销售业务拓展到27个市场。

  库存是零售商必须面对的

  加快扩张,Magnus Olsson并不认为H&M有潜在的供应链压力。“我们跟很多供应商有长期合作的关系,大家相互很了解,可以确保生产过程很顺利和迅速;在设计层面H&M有160位内部设计师配合100位打版师,能保证店铺每天都收到最新的时尚单品。”

  另外,随着门店不断扩张,库存问题毫无疑问会被摆到每一家服装企业的面前。“库存是每一个零售商必须面对的。”虽然Magnus Olsson认为库存问题很重要,但他认为,库存和快速扩张没有必然联系,H&M有成熟的经验合理消化库存。“首先H&M有很好的产品规划,其次虽然H&M现在开店很快,但可以有很多渠道调节库存,比如这家门店库存多可以调配到其他门店销售。”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