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在我国,“外贸商品”成为质优价廉商品约定俗成的代名词。在国内不少大中城市,销售“外贸原单”、“外贸尾单”的店铺至今仍遍地开花,网络购物平台上销售“外单”的店铺更是不计其数。然而业内人士透露,市面上九成以上的“外贸原单”均不是正品。工商部门提醒消费者,不要盲目追求“外贸原单”、“外贸尾单”商品,一则容易买到假货、赝品,二则这些商品中存在使用过的二手商品,清洁消毒不当会危害健康。
外贸商品在中国消费品市场上是一个特定的品种,已经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了。由于其具有特定的产品模式、特定的销售渠道和特定的消费人群,因而受到国内部分消费者的青睐,而质优价廉则是其吸引消费者的主要原因。然而,近年来,这个具有一定“光荣传统”的商品被标上了“假货、赝品”的标签,不仅声誉不再,甚至成了骗子的道具,实在让人唏嘘。
外贸商品品质和声誉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在市场管理方面长期存在的隐患:只要某种商品具有了品牌影响力,在消费者心里形成了良好的信誉,往往就会被赝品、假货盯上。正品被假货“绑架”,甚至假货甚嚣尘上,最后的结果是正品式微,市场萎缩,消费者被欺诈。
这样的事例不少:茅台酒真假难辨,紫砂壶遍地开花,冬虫夏草成了大路货,诸如此类。尽管消费者质疑不断,市场整肃的行动接二连三,但是一些地方,骗局依然不时出现,有些骗局甚至成了公众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现象。
骗局从地下钻到了地上,而且某些制假、售假行为在一定领域内做出了一定规模,形成了一定气候,虽然每年的央视“3·15”晚会都会曝光一些案例,都会打一些“苍蝇、蚊子”,但骗局依然故我。某些骗局呈现长期化、规模化和显性化特征,值得我们警惕。
前不久有媒体揭发现在充斥各地荧屏的所谓“主任医师”、“中医大师”,大部分是一些演员装扮的,而且这种广告方式已经成了行业“惯例”,其中多有吹嘘、造假的成分。再比如,有的汽车4S店玩上了骗人的把戏,承诺的进口零配件变成了小厂生产的劣质品,几百元就能修理的小毛病动辄要价数千甚至上万元,保险代理变成了保险公司业务员与汽修厂相互勾结骗保的通道。
司空见惯的骗局,肆无忌惮的骗子,给市场和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它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危害了公众的身体健康,影响了合法经营者的正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