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传奇儒将王缵绪

发布时间:2014-10-23点击率:667

  西充县政府、政协送了我一些自编的文史资料,载有张澜、鲜英、于江震等西充籍近现代名士,也有被历史的烟尘淹没了半个多世纪的抗日名将、传奇儒将,原国民革命军第29集团军上将总司令、四川省(含重庆市)主席王缵绪。

  王缵绪,四川西充人。幼年受业于举人,考取秀才。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任“保路同志军”营长。率第29集团军浴血抗战,八年亲历七大战役。在四川省主席任上整顿吏治、变革图强,为建设抗日战略后方做出贡献。成为矢志抗日、战功卓著的抗战名将,务实、清廉、有为的行政高官,关注民生、倾情教育和公益事业、爱好书画及收藏的一代儒将,当年全国民众最为敬仰的抗日英雄之一。1949年12月,王缵绪宣布起义,将成都平安移交解放军,并将自己创办的私立巴蜀学校和大量收藏珍品全部捐献给国家。后因未能“善终”,结局可悲,其生平事迹少有提及,至今鲜为人知。

  

  主政四川励精图治

  主动请缨辞官抗日

  

  王缵绪,字治易,1885年生于西充城郊大磉磴村。1908年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与刘湘、杨森同窗。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其间在奉节拉起一支队伍,自行招兵买马、私购枪枝而坐大,史称“夔府成军”。1932年任刘湘部北路总指挥、第三路总指挥,助刘湘统一四川。1936年获陆军中将军衔,1938年任第29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因战功彪炳晋升上将;1942年、1944年先后任第六战区、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1945年任陪都重庆卫戍司令部总司令。

  王缵绪是少有的既长于率军打仗又重视实业擅长政务,乃至时有“造福一方”作为的将军。他1920年任川军第9师18旅旅长兼任川南道尹,力行“兴农田、水利、筑路、改良监狱、奖励留学”;推行新文化运动,改革川南师范学校,聘请恽代英等到校任教,并亲自印发了恽代英编著的《政治学概论》等书籍。1924年王缵绪兼任成都市政公所督办,着手扩宽春熙路,在大街上建汽车站和公共厕所;实施义务教育,创办徒弟补习学校,令成都各商店学徒入学;在少城公园(现人民公园)修建公共体育场,并举办了全省学校第一次运动会。

  王缵绪主政成都业绩昭著,民众曾在少城公园立碑记载他的功德。1926年王缵绪任陆军16师师长驻防资中、内江、隆昌、荣昌等地,在三年驻守期间继续推行新文化教育,聘请北大、北师大和有留洋经历的新式知识分子前来任教;倡导半工半读以方便贫穷子弟上学,修建体育场、公园、图书馆等公益设施;并建成资中至内江的60公里公路,成为成渝公路首通车路段。

  1937年七七事变后王缵绪主动率部出川抗日,由川鄂大道出发东下,增援平汉铁路沿线。1938年1月四川省主席刘湘出川抗战因病去世,围绕着谁接任省主席一职,在民国中央政府与四川军政各派系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经国民政府邀请各方人士和谈后,取消了原拟国民党元老张群作四川省主席的方案。4月26日,行政院会议决定王缵绪代理四川省主席,王以出川抗战致电坚辞,蒋介石回电挽留:“成都王主席治易兄,感电悉,情殷抗战,具见忠怀,至深嘉佩。惟此次决定川中军政人选,以此最为相宜。吾兄应即遵令就职,勿再谦辞。”不久,国民政府正式任命王缵绪为四川省主席兼四川肃清私存烟土督办。

  1938年,抗战局势最为紧张,王缵绪在四川省主席任上不仅要征兵供粮支援前线,还要接纳汹涌而至的沦陷区难民,更要确保后方政局稳定。此时四川民众负担极重,官民矛盾激化,群体事件时有发生。王缵绪迎聘德高望重的西充同乡张澜作省府高等顾问,采取“理喻式和平方法”化解了许多矛盾,解决了一些棘手的难题。他以“国难当头,号召与带动所有公务员洁身自好,力除浮华,为民表率,通令昭示”,要求各级公务人员,“凡因新职以及因公来省者,对于长官或同僚,概不准应酬;不准借婚丧庆寿大摆宴席,收受礼物。”

  王缵绪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变革图强:裁撤骈冗机关,节省公帑;整理财政,彻底清查过去账目,严惩贪污;减征田赋,减轻百姓负担。他制定了《县长守则》《兵役科干部守则》《常备队干部守则》,并对县长提出包括随时慰问疾苦、实行壮丁优待、优待贫苦壮丁家属、严厉查办舞弊人员等六条要求,尽力整顿吏治,铲除川省历年财政上种种积弊。并亲自到各县视察,除考察吏治、兵役、保甲、禁烟及地方建设外,对民间疾苦亦极关怀,走访入伍士兵家属,支助慰劳金。在他的治下,四川行政完善有序,保证了前线的物资供应,全面推进了抗建工作。当年媒体报道:“王主席在短短一年零五个月时间里,因减征减少1400多万粮款收入,另外还偿还了1亿多的债款;库存增加余额1000多万现款。这组数字最能体现他的政绩。”

  王缵绪在推行新政处理积案中撤了大批贪官,严重触犯了川系实力派的既得利益。川系实力派原以为王缵绪当了省主席能得到好处,曾合伙到省政府拜见,哪知王缵绪严肃地告诫他们:“现在拍捧不行了,不要来这套。当军人就该上前线,在后方干什么?保安团长我已撤了五个去打日本。”于是川系实力派联名“反王主川”。王缵绪为保全抗战后方工作正常运行与安稳,遂主动请辞四川省主席以出川抗战。并致电属下将士:“今日之势,我辈若舍去出兵抗战之一途……必深负亡国之罪,纵不被国人唾骂,亦无面目以见抗日诸将士。绪已抱定坚决之决心,不问一切机构,专以集团军名义,率部出川抗敌。”

  

  身先士卒血战沙场

  “大洪山老王推磨”轰动全国

  

  1939年9月,蒋介石接手亲任四川省主席,王缵绪从省主席任上脱身后,再度出川抗战,率部到达湖北襄阳、樊城、大洪山一带。当时日军为巩固武汉外围,在湖北随县、枣阳一线发动大规模攻势。国民革命军第五战区指示第29集团军(总司令王缵绪)、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组成右集团军,担任大洪山南麓、京钟公路、襄河两岸防务。

  王缵绪整顿军纪,勉励官兵:“莫要开口说四川,我们是中国人。努力抗战不单为四川争光,是为中华民族争生存。二十九集团军……是国家的骨干,民族的灵魂,决不是私人的武力。我们要配做一个革命军人,连营便是我们的家庭,抗战是我们的生活。不畏难,不怕苦,见利不先,赴义恐后,既能流汗,又能流血,忠愤耿耿,精诚团结。民族独立的金字塔,决心先拿我们的骨肉去砌成。”

  王缵绪率第29集团军协力右集团军张自忠部,拒止北进之敌。1939年冬,王缵绪在湖北驻地发动对日作战的“冬季攻势”,并结合地形部署作战计划,主动向日军发起进攻。他率部自襄河东岸南下,以强有力的突击夜袭日军,迅速占领了钟祥以北的汪家河、王家钟及王家店等日军重要据点,一举歼灭日军近万人。

  1940年初,日军动用30门火炮、8架飞机同时向29集团军阵地轰炸扫射,日军13师团在20多辆坦克的掩护下发动猛攻,王缵绪身先士卒,率部英勇决战,以血肉之躯与敌坦克搏斗。将士们勇敢攀上日军坦克,将手榴弹掷入坦克车内,吓得日军不敢妄动。日军于是兵分两路,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夹攻大洪山东西两面。第29集团军在驻守区域的一、二防线内与日军连续激战10余昼夜,总司令王缵绪机智灵活运用战术,指挥第162师向南面的猴儿寨出击,截击日军腰背,使日军三面受击,成功地阻止了日军进攻。尽管这场战斗实力悬殊,但王缵绪那种敢打必胜的精神,却让我军振奋,令敌人胆寒。

  1940年3月,日军又发动更为猖狂的进攻,王缵绪率主力部队直接向日军出击,在汪家店、彭家岭、张家集一带经受了一场极为惨烈的毒气相加的血肉之战,至7日晨将日军击溃。随后,王缵绪亲冒枪弹,率精锐之师向日军猛烈攻击,断敌归路,一举歼灭日军5000余人、驮马数千匹。日军不断增援,死力反扑,激战8天终未得逞,4月初又兵分三路再次向29集团军阵地猛攻。王缵绪以有利的地形将日寇牵引到峡谷之中,集中主力反击,杀得日军遗尸数千,仓皇溃逃。

  1940年5月1日,日军从信阳、随县、钟祥三地同时发动对枣阳及襄河东西两岸的攻势。5月16日,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壮烈殉国。王缵绪指挥第44军中将军长王泽浚(王缵绪次子)所部和第67军的第161师,出板桥向日军攻击,击退了日军并寻找到张自忠的遗体。6月,日军两路兵力在双沟会师,迅速组成几个梯团南下,四面猛攻大洪山,并派日机狂轰滥炸。王缵绪率部顽强固守大洪山西、南麓,与日军艰难激战20余日。此战双方伤亡惨重,仅日军将校即有10人被毙伤,王缵绪也督战负伤。

  王缵绪作战屡建奇功,国民政府战地晋升其为陆军上将。在经历了武汉外围保卫战后,王缵绪部人员、武器损失过半,原有8万多官兵经过整编尚有5万多人。由于军队现状和装备落后的敌强我弱形势,此后王缵绪强忍重伤之痛,利用山地与日军在山区旋磨打转,神出鬼没,搞得敌人找不到攻击目标,并数次对日13师团进行反扫荡战斗。至1941年秋,日军又以飞机大炮掩护,企图夺取大洪山南麓青峰山,王缵绪斗智斗勇与日军争夺,青峰山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王缵绪率29集团军坚持奋战了一年四个月,最终拖住日寇,粉碎了日军作战计划。

  王缵绪以高超灵活的军事指挥、旷日持久的顽强作战和显著优异的抗日战绩,创造了被誉为“大洪山老王推磨”的经典战例,轰动全国。

  

  倾情教育创办学校

  宣传抗日培育人才

  

  王缵绪“私德尚好,烟酒赌均不来,自奉亦简”。但凡有西充乡友尤其是穷哥们找来,他有求必应,尽其所能豪爽相助。他热心公益事业,推行新文化运动,大力倡导“以教兴国”,尽显儒将风范。他所创办的重庆巴蜀中小学,至今仍是令人称道、数一数二的的重庆名校。

  1930年,国民政府任王缵绪为财政部四川盐运使兼四川盐运缉私局长。盐商们对新上任的盐运使例有一笔馈赠,王缵绪用馈赠贺礼10万银圆购买重庆张家花园旧址,实施创建巴蜀学校计划,以实现他改变西南教育落后面貌,“创造新的教学制度,实行新的教育理想”的夙愿。

  1933年2月,王缵绪创办的重庆(私立)巴蜀学校正式开学。他自任董事长,将张家花园之街房地产租金全部交给校方作为办学经费,并另行筹款从上海购置了一批教学仪器、教具、动植物标本、挂图及图书馆的上万册图书,其所有设备堪称全川乃至西南首屈一指。

  王缵绪创办新式巴蜀学校,聘任来自江苏的著名教育家周勖成任校长,邀请著名教育家兼作家叶圣陶为学校作词谱校歌,并与黄炎培、校董卢作孚等共同制定了“公正诚朴”的校训,采用“手脑并用,身心互通”的方针,培养学生正直独立、勤勉进取及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1936年,巴蜀学生的生活照片和学业成绩代表中国参加英国伦敦国际教育博览会获嘉奖。七七事变后,学校礼堂挂起大幅中国地图,书写着“国破山河在”,王缵绪题赠的“毋忘国耻”铭刻在巴蜀学校毕业纪念品(墨盒)上,让全校师生警醒。抗战期间,巴蜀校园是陪都重要的抗战文化宣传中心,王缵绪在校内接纳和安置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等团体。周恩来曾到巴蜀学校作《国际形势与中国抗战》专题演讲,听众达3000多人;黄炎培、马寅初、章乃器、郭沫若、邵力子、邹韬奋、沈钧儒、陈立夫、罗隆基、田汉、胡风、翁文灏等,先后在巴蜀学校作了几十场抗日演讲;茅盾、老舍、周而复、阳翰生、夏衍、何其芳、刘白羽、臧克家、姚雪垠、沙汀、艾芜、艾青等,多次到巴蜀学校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会议、活动。

  当时,重庆遭到日机轮番轰炸,巴蜀校园也三度被炸。经校方决定将重庆巴蜀学校迁往王缵绪家乡西充县。据统计,学校转移物资500多套校具(桌、椅、床)、2万余册图书、2000多件教学用具(钢琴、显微镜、动植物标本、实验仪器)等,装了满满16艘大船,从重庆嘉陵江运达南充,又动员千余人一件件搬运到西充。

  1939年9月,巴蜀学校(西充)完成搬迁和重建后开学。1942年,抗日战争局势变化,校长周勖成与正在抗日前线的王缵绪通电商定,将巴蜀学校迁回重庆,保留西充巴蜀学校作分校继续开办。于是周勖成携部分教师返回重庆。王缵绪将全部教学设备留在西充,形成了西充中学早期的家底。

  王缵绪起义后,将重庆(私立)巴蜀学校(包括中、小学和幼儿园)及西充巴蜀分校无偿捐献给国家。邓小平为此专作指示:“一切不动,只许办好,不许办坏。”

  

  八年亲历七大战役

  通电起义保护成都

  

  从1937年到1945年,第29集团军总司令王缵绪和其子第44军军长王泽浚率部连年转战两湖战场,亲历了武汉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鄂西会战、湖滨会战、长衡会战、常德会战等七大战役,对日作战2300余次。几年间第29集团军共毙、伤日军40000多人。

  第29集团军为此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集团军两个军原有66000多人,加上补充兵员45000多人,总计11万余兵力,几年血战打到只剩2万余人,大多数将士为国捐躯。1944年2月南岳军事会议上,王缵绪自请撤销第29集团军总部和第67军建制,仅保留第44军。第29集团军自此不复存在,但王缵绪在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任上,王泽浚在第44军军长任上,依然顽强抗战直至最后胜利。

  八年全民抗战中,王缵绪除任职一年又五月四川省主席外,其余时间均马不停蹄征战沙场,为中华民族独立自由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赫赫有名、深孚众望的抗日名将,全国民众最为敬仰的英雄之一,并被国民政府授予胜利勋章和抗日英雄称号。

  1948年,王缵绪以年事已高婉拒了蒋介石要其去南京中央政府任职的邀请,赋闲在家把玩所钟爱的书法、字画和收藏。1949年12月,王缵绪拒蒋去台,于14日通电起义并成立“成都市治安保卫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接管成都,主动保护城市和民众安全。12月24日,王缵绪以“治总”总司令名义致函解放军四川军区,表示“为了人民的和平愿望、父老的请求,不忍重苦人民,现在严率所部,勉维治安,静候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改编调遣”。25日,王缵绪出面在成都召开各界各人民团体会议迎接解放。12月31日,贺龙率部进入成都。随后王缵绪解除成都市治安保卫总司令部职衔,把自己掌控的4万多军队和武器全部移交给贺龙、李井泉为首的成都市军管会,分别由解放军第60军、62军和第7军进行改编。其后王缵绪被委以西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四川省政协委员、川西文物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文史馆馆长等职。

  

  收藏精品全部捐赠国家

  

  王缵绪爱好书法、诗词和收藏,早在1923年,他即在上海加入于右任等创办的“海上亭云书画社”。他作诗以格律诗为主,而收藏字画是其最爱,其藏品品位在当年首屈一指。1949年蒋介石离开成都飞台时,曾派蒋经国、俞济时到他家中,嘱其同飞台湾。王缵绪没有听从蒋的安排,坚持不去台湾。王缵绪的长女王泽瑜在香港,知其父极其珍爱自己的收藏,电告他“速携物去港”,他同样没有采纳。他说:“不要把我说得那么孬哟,这些文物我无论如何都不会带出国,最后落入洋人手中。”

  1951年,王缵绪将其毕生收藏的珍贵文物分三次向川西人民博物馆(今四川博物院)和西南博物院(今重庆三峡博物馆)全部捐献。他捐赠的文物现藏四川博物院的有字画23件(套)、印章100枚(主要为齐白石、曾默躬、姚石倩所刻)、瓷器8件;现藏三峡博物馆的历代字画、碑帖395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6件、二级116件、三级233件;图书360余种,另有拓本及印谱等230种,包括《汉魏丛书》《惠风丛书》《邵武徐氏丛书》《槐庐丛书》《湖海楼丛书》等。当年接受捐赠的四川博物院工作人员在“捐赠目录”中特别注明王缵绪所损“精品字画较多”。重庆三峡博物馆在“景仁怀德”展览前言中说:“王缵绪先生捐的300余件(套)书画,几乎全为珍贵文物。”

  1957年,“反右”掀起惊天狂澜,王缵绪身边故旧、好友台盟谢雪红、民盟章乃器、罗隆基、民主人士鲜英、起义将领龙云等打成大右派,当年策动他起义的中共党员、四川省政府参事室主任高兴亚也被打成右派。这位具有正义感的将军深受震动,对引蛇出洞的“阳谋”深表不满。无奈之下以回避的方式出走香港,被广东边防扣押,关押于四川公安厅看守所。其间既未提审,也未定罪,与世隔绝关押三年后,王缵绪于1960年11月绝食而死,成为了“盖棺”几十年却至今尚未“论定”的一位抗日名将。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