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茶与股市笑人心

发布时间:2014-10-31点击率:487

 搬家时,朋友送给我一套天青色高仿汝瓷茶具,包括茶壶、茶海和六个茶杯。尽管这套茶具达不到汝瓷“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境界,但是,其釉面照样滋润柔和,触之如出浴美女之柔肤,抚之如原产苏杭之娟绫,开片细纹亦如金丝铁线,看上去温雅古朴,拿起品玩则爱不释手。我将其与绿檀茶盘搭配使用,简直就是天作之合,美不胜收。

  由于过分喜爱这套茶具,使用起来我就格外小心翼翼,并反复叮嘱孩子小心碰撞。这样,喝茶就成了一件担惊受怕的事,本有的轻松惬意反而消失了。没过多久,我爱人就不耐烦了:“不就是一套茶具么?犯得着那么谨小慎微!不如干脆把它扔了,还用老旧的茶具,我们反而能够怡然自得地品茶。”听了爱人的话,开始我有点不高兴,但细细想来,还真是这个理儿:物有贵贱,但用途不分贵贱,让人用着舒服才是好物件。像我这样因物困己,不是神经病吗?简直比买椟还珠者还要傻!

  不过,与我今年的炒股经历相比,这件事还不算太荒唐。

  年初时,我以不到15元/股的价格买进了一只股票,目标价设定为45元。不足三个月,目标价就达到了。于是,我就把目标价调高至60元,并最高看到120元。因此,它涨到50多元时我不仅没卖,反而继续加仓。结果,我不得不看着它拾阶而下,直至跌破40元。这三个多月,我的心情每日都随股价变动而跌宕,受尽煎熬。好不容易盼到了新高47.77元(约相当于除权前的58元),我却禁不住再次向往起60-120元的目标。但是,它不仅没有如我预期一样地上涨,高增长的三季报公布后反而跌到了41.2元(相当于除权前的50元)。我一冲动,就清仓出局了。奇怪地是,尽管落袋的利润较之高点已经大大减少,但卖出股票后,我竟然心安了。

  这两件事颇为耐人寻味。得一美物,本是喜事,可是,我爱物过分,反为物累,从而由喜转忧。低位买进股票,目标价随心而至,本是喜事,可是,我因目标轻松实现而生贪心,把自己的心情捆绑在股价波动上,时而兴奋时而沮丧,时而自信时而怀疑,时而得意时而后悔,从而由喜转忧。最后,虽然没有卖到高点上,但因为清仓而轻松愉快了,又由忧转喜,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呀!

  这两件小事表面荒唐,实质糊涂,根在不智。前者因为不知本末而糊涂,后者因为不知进退而糊涂,都是“心为物役”的结果。心为物役,就会“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贵物贱人是本末倒置的思维,容易导致心为物累、有无皆苦的结果。物之价值,在于其用,如其无用,虽贵不值,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人之爱物,亦在于其工具价值,一旦爱工具胜过爱自己,人也就不再是人,而变成了物的工具,这也是不言自明的道理。当人们过分关注、贪婪追求物的价值时,就会不自觉地忽视物的使用价值,进而颠倒人与物的关系,落入拜物教的深渊,纵有万贯财富也难享受人生乐趣。  

  司马迁曾由衷感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是,多数人还是觉悟到了“名利乃身外之物”的道理。遗憾仅仅在于,真正能够视名利为身外之物者实在寥若晨星。不过,如果将名利与平安、健康、快乐相权衡,孰轻孰重、孰本孰末,可能无人不知。所以,与其患得患失于名利之间,不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享受随心所欲、得失不惊的快意人生。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