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报道,《人民日报》刊登了《“沽名钓誉”扭曲名利观——祛除官场坏习气之二》一文,称:一段时间以来,“偶遇新闻”频现,有“偶遇”领导干部乘地铁、坐公交车的,有“不经意”得知领导干部下乡调研自带方便面的。偶尔一起不足为怪,但“偶遇”成风则令人起疑。有网络评论认为,随着反对“四风”的不断深入,更多的领导干部需要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走下神坛,深入人民,这是一件好事。当领导“亲自”办理的事情多了,我们偶遇领导的机会也就多了。
《人民日报》关于“偶遇新闻”的评论,确实指出了某些公仆名利观扭曲、喜爱沽名钓誉的毛病。
传统意识中,有些就是被扭曲了的过时观念。譬如在盛行官本位制度的封建时代,官与民之间的地位、待遇、作派,俨然对立、别如天壤而被视为天经地义。但是现代理念,则认为无论官还是民,人格都是平等的,并无尊贵卑贱之别。单说出行,古时候官员必得乘轿,由一众仆役抬着,未必就有多快捷舒适,但那是一种待遇,更是赫赫威仪,怎是一般平民比得。今天某些公仆,无论寓所离办公之处或远或近,都得由司机开着豪华轿车接送上下班,好像非如此则难以确保身价。于是,领导干部乘地铁、坐公交上班,在一些人眼中,就成了稀罕之事,非常之事,再由某些记者“偶遇”并大肆渲染一番,自然就高大甚至伟大起来。依人们的社会经验,此类拍马记者的“偶遇”恐怕有许多也是内部刻意安排的。
其实,当了官的人,也还是人,没必要神化或者自我神化。例如,居所离办公室不远的,腿脚也无不适者,大可步行上下班,无须非令司机开公车接送。那年来北京参加奥运会的伦敦市长,据说一年到头都是骑着自行车上下班的,也没见得就误了他的公事,还既环保又顺便锻炼了身体。当然,那里的百姓并未对此莫名惊诧,那里的记者也没惊奇“偶遇”。我们的许多官员,又何必非要摆什么排场,非要秀什么“偶遇”热闹呢。有道是:
官民本该同炎凉,但视“偶遇”若寻常;反对“四风”防腐败,廉政架构沐阳光。
施政透明,则政通人和;官员清廉若在人们眼里成了常态,乘个公交上班,或假日买张门票逛个景点,也不再有人大惊小怪,不再有记者争先恐后地“偶遇”捧场。这,或许才是寻常百姓们的“中国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