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瘾

发布时间:2014-11-28点击率:488

中国人对做官向来有好感,往大了说,做官能治国平天下,一展鸿鹄之志;往小了说,做官可以光宗耀祖,荫庇子孙。做了官就可以受人尊重,受人巴结,因此,见面以某人的职衔相称,不但显得尊敬,还有讨好的意思,很是巧妙。

  比如赵局、钱处、孙科、李所,官进一位,姓氏后边的官衔也便进一位,哪怕退休后,甚至被免了职,离开了工作岗位,别人仍然习惯这样称呼,而且得称呼此人一生中所谋得的最高职位。被称呼者,一般也很受用,很少见有人拒绝。所以,这种叫法早就相沿成习,不这样叫,反而似乎少了一层近乎,薄了一层情谊,反而双方都不自在。毕竟一千多年前的老祖宗就这么干了,想改也难。

  古代,大家所熟知的杜甫,当过左拾遗(拾遗是个官职,字面意思就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其实就是管谏言一类的事),便被人称作杜拾遗,后来又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杜工部;还有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人称阮步兵;刘禹锡曾为太子宾客,人称刘宾客。类似的例子太多了,举也举不完。

  因此,今人沿用此习,本也无可厚非。怪就怪在,很多人觉得姓氏后面不冠以一官半职,似乎羞于见人,名片上各种头衔让人眼花缭乱,很唬人。而有些人,有个一官半职,即便致仕归田,也要把自己曾经的官职印在名片上,甚至连兼职也要一一罗列,见人先掏名片,以亮明身份。再看那名片,尊姓大名旁边先是加一个“原(任)”,后面列出一大堆机关头衔,再写一个“现(任)”,尔后列出一大堆学会、协会的头衔,仔细一看,着实吓人。可见人已退位,官瘾未退。

  那没当官的怎么办?好办!比如在古代,倘若识得个一字半句,中个举人,捐个监生,虽不是什么官职,但是也很过瘾。《阿Q正传》里的举人就更绝了,连前面的姓都免了,人们似乎已经忘了他的姓氏,方圆百里,只要提起举人,没有第二家,“举人”二字就成了他的姓名。还有不在衙门供职做各种行当的都可以称为官人,钱多一点,那就再加一个“大”字,如大家都熟悉的“西门大官人”。

  而今,觉得那张小片片上的职衔还不够过瘾,咋办?房地产开发商早就替你想到了,开车围着城市绕一圈,遍地都是“某某官邸”、“某某府”、“某某阙”,何等气派!虽是平头百姓,几间小屋,但就爱这个名儿,冲这名字,也要买一套,住进去,过把瘾。

  鲁迅先生曾在《学界的三魂》里喟叹“中国人的官瘾实在深”,因为当官能发财、能光宗耀祖、能享受特权。现在看来,在新时代当官不一定有像鲁迅所言的特权,但这瘾仍然很大,因为还有个面子问题,当官有面子。这一切,实在是思想上还转不过这个弯来。当人人都看重事业,不再看重官位,放下该放下的面子,这瘾或许才能戒掉。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