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网络文学几大巨头中间找不到国有文化企业的身影?笔者认为至少有四个原因:(一)国有身份与垄断资源的自持,放不下身段去或不屑于布局服务草根的、粗糙的、尚看不到清晰盈利模式的细分市场。(二)法律风险与政策限制的忧惧,不能像民营文学网站那样敢于冒风险打擦边球——为刺激草根网友的阅读神经大搞标题党,同时掺沙子般掺杂进“腥与性”的诱惑。当然,像“起点中文网、晋江原创网、榕树下等多家在线中文写作平台,每日更新的字数几近一亿”,除了部分关键词的检索与屏蔽外,实难做到逐字逐句的系统把关,其内容的合法性或合规性难以掌控,故蕴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与投资风险。也因为此央视经济频道《消费主张》曾播出约5分钟长度节目内容,曝光盛大旗下多家文学网站涉黄和涉暴力。(三)传统经营思路的因循与局限,常常希冀“传统优势与现代商机”结合,结果往往是所谓的传统优势的迟钝与贪婪,成为阻碍新的商业元素孕育发展的绊脚石,商机也输给了时间。(四)缺乏对新兴项目与未来市场的预判与把控能力,对市场风险过度警惕,让商机从指缝滑过。
现在,当我们看到盛大文学“全版权运营方式受到全世界出版产业追捧”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其“2012年度收入预计超过10亿,利润将突破1个亿”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其海外控股公司Cloudary Corporation按计划将于今年4月上市IPO的时候,再来布局这个市场,才发现“斯水已深,泡沫已起”:根据我们的走访,发现在盛大文学等积极掌控国内网络文学市场的新一轮收购中,一些文学网站已经被炒得价格飞涨。成都一家业内名气不大、年收不足百万、员工仅仅三十余人、利润负数的文学网站,面对控股收购(收购50%左右的股权)竟开出2000万元的价码,并表示低于此便没得谈。另一家以上市为目标的文学网站则账面漂亮且利润显著,考察其盈利结构,发现其90%以上的收入均来自于中国移动数字阅读基地的版权分账,自身渠道的阅读付费收入及广告投放收入极为有限。当然,其对控股收购开出的价码更是令人咂舌。国内其他文学网站亦是大同小异,“公司出售动辄估值上亿元”。
此时控股式收购此类文学网站,投资额大,风险不小,一旦双方在经管理念或发展战略上出现分歧,极有收购到空壳网站的危险,所谓的“职业精神和商业伦理”毫无约束力。今年年初,正值盛大文学筹备IPO的静默期,其旗下起点中文网管理团队突然爆发的“大规模辞职”就是前车之鉴。知情人士透露:盛大文学曾与起点管理层进行沟通,面对上市的诱惑,双方本已达成妥协。此时,百度入场,承诺给予足够的发展资金、资源和独立性,完全满足起点团队对于网络文学未来发展的自由和需求后,起点管理层最终选择决裂——“以起点创始人为首的管理层不仅拉着核心骨干成员出走,还连起点的作者也一并拉走,准备另起炉灶,做一个与起点类似的文学网站,直接与盛大文学对抗。”
因此,对于国有出版传媒企业进军网络文学市场,自建或参股两种风险似更可控,自建即以自身物业、资本、渠道等资源为投入,自招人才、自建团队并自成一体,优点是能享受各种发展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能争取到各种专项扶持资金,能保证管理运营团队的忠诚度等,但要实现利润,则须在缺乏版权保护的国内网络阅读市场上经过较长时间的战略培育期。参股则以风险投资为主,积极投资参股一些具有市场前景与上市愿景的文学网站,并从多渠道构建与全版权运营上提供积极支持和帮助,最终实现多种形式的风险规避和股权获利。此种方式风险较小,利润可观。诚如某文化国企老总所言,我们的文化投资“凡是控股,总是亏损;凡是参股,总是盈利”。如果要保证国资安全,进行控股收购,则可参照人民网收购看书网的“对赌”模式:人民网以超募资金2.49亿元收购看书网69.25%的股权,后者向前者承诺2013-2015年净利润分别为3300万、4400万和5300万,收购对应溢价分别为11倍、8倍和7倍。
中文在线童之磊说:阅读的未来不属于纸墨。我信,并感到时不我待,国有出版传媒企业积极布局这个不属于纸墨的阅读市场,就是在布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