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常态思维来指导中国经济的历史转型

发布时间:2014-12-15点击率:750

由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的中央政治局12月5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5年经济工作。

  新华社对此次会议的报道一如惯例,十分简省字。但是,在新华社随后的解读中,明确点出,这次会议释放明年经济发展8大信号。8大信号的第一信号是新常态,也是这次会议的第一大主题词,具有统领之意,其余信号可视为新常态下的延展和支撑,牢牢抓住新常态,就抓住了经济发展信号的牛鼻子。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持续时间较长。以新常态来概括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来定义中国经济所处的历史阶段,来确立中国经济的发展战略,表明中央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规律有深刻的把握,对其发展难度加大,挑战更复杂有清醒的认识。

  这个阶段的变化规律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到中高速的必然过渡。在过去的发展阶段,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积极拥抱经济全球化,加入WTO,资金、技术、人才的纷至沓来,凭借劳动力、低工资优势,大陆承接世界产业转移,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释放出巨大的潜能,致使一个大国,能连续多年年增长保持在10%以上,成为全球最能赢利的国家。

  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原先的劳动力优势、低工资优势等不断丧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不断乏力,不可能再保持高速,只能换挡进入中高速,是为新常态。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曾总结了新常态的几个主要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这就是说,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恐怕不可能再追求原先的高增长,而是要把转方式和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切换增长动力,不能再靠以往大规模投资传统产业和房地产业及外部需求,这种方式难以继续,不利于经济健康增长,而是要依靠创新驱动,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促进大众创业、大众创新,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

  认识到中国经济旧常态已经走到尽头,进入新常态,并作为重要的战略部署,既有发展的眼光,也有忧患意识。那就是,拉美一些国家在告别旧常态,走进新常态时,由于经济转型不顺利,新的增长动力不足,出现经济停滞徘徊,掉进中等收入陷阱,长期爬不起来。中国要避免走入这样的歧途,必须有新常态意识,必须走新常态之路,用新常态思维来指导中国经济的历史转型。

  牵一发而动全身,新常态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而尤为重要的是对政府提出更高要求,由于经济运行放缓,使不少过去被高速增长掩盖的问题和挑战浮出水面,这些都需要通过改革,排除体制机制障碍来解决。

  我们欣喜地看到,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推出既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提高经济体制改革方案质量。这体现了中央强力推进改革的决心,有专家认为,一些难度大、阻力大的改革有望在明年强力推进。由此可见,进入新常态不单是经济要求,更是全方位的要求,特别是改革攻坚的要求,相信中央已经做好了啃硬骨头的准备。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