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维”与“美国方式”的碰撞

发布时间:2014-12-22点击率:507

我先讲一下万通当年参与美国世贸中心重建的老故事。“911事件”是拉登在美国搞了一次“强拆”,把世贸中心两座大楼用飞机撞塌了,我们当时胆子也比较大,2003年就跑到美国去,跟他们商量,想进驻新址的7号楼,在顶层建“中国中心”。

  这座楼高1776英尺,寓意美国1776年建国,大家都叫它“自由塔”,到2009年签约,前前后后折腾了好几年,美国政府、市场、企业之间,在重建这件事上的关系和博弈,特别有意思。

  

  “中国思维”在美国不好使

  

  先说赔偿的事,有一个犹太老头叫莱瑞·希尔维斯坦,有个房地产集团,他买断了世贸中心99年的经营权,而且鬼使神差的买了份恐怖主义保险,当时还没这个险种,后来这家保险公司破产了。

  这个老头也挺过分,大家都知道这两座楼不是同时撞的,一前一后差那么10多分钟,于是这个家族就要两份赔偿,而且理直气壮的去打官司。

  这事搁咱们得被人骂死了,这么大个灾难,肯定是高层牵头成立重建委员会,然后各部委协调,限时重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该奉献就奉献得了,还敢要赔偿,还要两份?不仅心是黑的,连血液和骨头都是黑的了。

  但是人家莱瑞·希尔维斯坦就不怕,该起诉就起诉,经过一番调查取证,法庭认定,两座楼的地基是连在一起的,所以算一栋,只陪一份钱,官司就了结了。

  “911”重建最后变成了庸俗的一桩官司和生意,他拿这个钱,先把自己家的楼建起来,因为当时撞那两栋楼的时候,还刮蹭到了另一个楼,就是他们自家的楼,结果他拿赔的钱把这个楼先建了,剩下的两栋楼还晾在那儿。

  我们的社会认知,还是集体意志、国家意识形态、价值观、伦理是大于商业范畴的,但美国人不这样,生意归生意、官司归法律,各谈各的,政府不管,也没法管。

  但政府是不是没作为呢?也有作为,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重建地基快出地面的时候,有两个遇难者家属投诉,说亲人还没有挖出来,自己睡不着觉,做梦梦见亲人说自己就压在某个位置,非得让政府再把这个地方挖开看看。

  政府就愣是把做好的地基又挖开,一直到他们清楚的看见里面确实没有亲人的尸体,这又把地基合上,前后花了2千万美元。政府该做的事,就是抚慰民众的精神和灵魂,让他们心里安定,他们没有成立多高层面的委员会,但是花了这个钱,效果还不错。

  还有个政府要做的事就影响到我们了,这块地属于两个州所有,算是公共土地,这就麻烦了,纽约公众的事就得大家都参与,当时我们也很担心,都提意见,没有领导管着,这事估计做不成了。

  怎么个参与法呢?就是董事会开会要给纽约公众现场直播,让公众知情,他们也有办法,就是事先我们先谈好,提前告知公众几点开会,一开始就用10分钟讨论一下表决通过,后面再说别的事,反正我通知你们了,你要是没来得及看见,那就不关我的事了。

  一个政府在重大灾难重建当中,做什么事应该明确,抚慰公众心灵的这种事情,属于政府要管的,为人民服务。需要透明的事情,尤其你是“公有企业”涉及到公共利益一定要透明,而不能黑箱作业,这也是政府要管的。

  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是,我们这边出了问题,合约要签,结果要层层审批,从公司注册地北京怀柔,一直批到发改委、外管局,耽误了时间,人家那边说延期了,不给我们做了。我们就着急,怎么办呢?还是中国思维,找市长、议长,都给老板打电话,老板也不搭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们那个官是选出来的,没那么牛,说话不好使。

  

  中国人要“面子”

  美国人算“后账”

  

  最近两年中国企业到美国买地产的事也多,两边表现出来的气质很不一样,比如这些天中国安邦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邦)达成协议,以19.5亿美元收购希尔顿旗下的纽约华尔道夫酒店。

  一个月之前阿里巴巴上市,马云就是在这家酒店路演的,以前江泽民、胡锦涛访美的时候也住过,这个酒店一直是希尔顿家族所有,现在被中国人买了,多有面子。但是你看合约,就能看出房地产行业的中美区别。

  在这个交易里,希尔顿家族出售的是所有权,但是经营权他们还有100年,也就是说,酒店是你的了,但是还是归我管,经营者的权益不会改变。这下双赢了,中国人要的是“面子”,美国人也愿意“吃软饭”,闷声赚自己的钱。

  去年复星买下洛克菲勒家族的曼哈顿广场大楼,也有这个意思,当然按单价算,卖的确实便宜,应该买,另一方面也是觉得有面子。中国人觉得有了所有权,就是被人尊重,洛克菲勒家族也不在乎房子叫什么名字,纯是一个财务上的计算。

  中国人长期没钱,穷就被人看不起,有钱了以后,一般都要牛一下。所以我们买下了这么多当年赫赫有名的物业。美国人无所谓“面子”,失节事小,饿死事大,钱最重要。脸掉地上,还可以捡起来再糊上,要是饿死了,这个脸就没用了,再加上美国的大企业家现在主要靠公益、慈善传名,不是靠一幢大楼传名。

  其实美国房地产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一个楼特别大,特别便宜,但是没人敢要,为什么,因为运营成本很高,要是租不出去,就赔大了,他们不仅看见的是一座大楼,更是它赚钱的能力。

  我曾经开玩笑说,如果有一个人,你在路上碰到一个女人,无家可归、衣衫褴褛,你把她带回家,占个便宜,结果她怀孕了,最后你养他一辈子,到底是你占她便宜,还是她占你便宜?所以美国人算账,是看到了最后面的那一层。

  举个例子,美国写字楼有专门委员会来进行绿色生态评级,物业服务品质、空气、水、建材等等,评的很细,然后分成白金、金、银等级别,现在在纽约,金级以上的写字楼才租的出去,你要是买下一栋银级的,改造到能租出去,得花多少钱?账的算法就不一样了。

  我们算账的时候只看到了硬体的大楼,我们很少看到后面软体的运营,以及更后面以后的逻辑。当我们穷的时候,我们只知道过日子能吃肉就是幸福的,当你有钱以后,你才发现,呼吸到干净的空气更重要,你要获得干净空气的价值,远比吃肉要贵。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