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诚的心,千百次地向你倾诉;
沿心中的梦,千百遍地向你呼唤;
走向你的深邃、你的博大、你的雄浑;
天地的风云、惊涛的呼唤、诗歌的情愫、深沉的思考;
凝聚成无穷的力量和永不停步的追求……
——献给陈显洲(冬青)先生
不久前,由重庆江津区文化馆、图书馆和江津区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冬青先生诗歌创作座谈会”,在冬青(陈显洲)家乡江津隆重举行,江津地区作家、评论家,区文化馆、图书馆读书代表和《江津文艺》作者代表数十人参加座谈会,畅谈冬青诗歌创作艺术特色,更为兼具企业家和诗人气质的冬青先生博大的胸怀、深邃的思维、炽热的情感和厚重的爱心所感染。
冬青研讨会回顾
今年的江津“冬青先生诗歌创作座谈会”,是继2012年四川省作协、江津市作协、泸州市作协、《青年作家》及《中外文艺》编辑部、《琴台文艺》编辑部、四川大学、四川经济日报、《西蜀文化网》等单位、社团的文朋好友在成都举办冬青《爱的旋律》(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首发研讨会等的聚会后,四川和重庆两省市文化艺术界人士举办的又一次关于冬青作品和冬青创作的研讨会。
当你遇到困难时,请诗化人生!
当你骄傲自满时,请坚信书海无涯!
当你失去信心时,请撰写未来!
我的人生就是这样走过的……
冬青本名陈显洲,重庆江津人,现居成都,年逾“古稀”;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任职四川远山影视文化公司董事长、成都江津商会副会长、成都吴芳吉研究会顾问等。其诗歌作品散见于《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琴台文艺》等刊物,《相思》还入选《四川爱情友情精短诗选》;出版有诗集《爱的旋律》、《四季之恋》等书籍。
参加冬青诗歌创作座谈会的人士纷纷发言:“冬青老师的诗歌富含哲理性,把外界与自己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清新自然、热烈饱满。冬青先生以诗的方式把一份份感动传递给我们,让我们从字里行间体悟到了人性的真、善、美。冬青的诗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山水情怀、爱的抒发,诗歌就像他的人一样,朴实而真挚。”
座谈会上,大家对冬青的诗歌进行了热烈、深入的研讨,认为他的诗歌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充满了正能量,既通俗易懂又韵味深长,既琅琅上口又富含哲理。大家纷纷表示,这是一次极富理性精神的作品探讨,也是一次极具建设性的诗艺和诗美创造的对话。
这次以诗会友的冬青诗歌创作座谈会,据悉对促进江津的群众诗歌创作将起一定的推助作用,也对我们媒体人士重新认识这位宝刀不老的儒将企业家,起到了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人们评价称,年逾古稀的陈显洲先生虽然阅尽沧桑,但其诗作却发自内心地解读着“爱”的主题,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人生、对生活、对亲人、对家庭、对朋友、对民众、对祖国真诚热爱的赤子之心。文朋好友读之,无不领受到心灵的激励。
大凡接触过陈显洲(冬青)老先生的人,无论是商界精英,还是文人骚客,都无不为他那过人才华、刚正不阿、乐观进取、求索不止的特质所惊叹和折服。文朋好友和企业界人士评价:冬青是一个善于思考、虚心好学的人,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个重情讲义的人,也是一个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人们祝愿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也祝愿他永葆青春活力,书写出更加美满幸福的人生。
征战主战场的“儒将”
在1960年代之初那场旷世罕见的大饥荒中,陈显洲因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开始了艰难曲折的谋生之路。其间他干起了电焊工,以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迅速掌握了这门技术,并取得了五级焊工证书。后来他又不满足于现状,进入水果商店当起了主办会计。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大多数时候都在一穷二白中瞎折腾,中国人在无知地嘲笑西方国家的“水深火热”时,殊不知自己正在经历着炼狱般的磨难,和陈显洲有着相同命运的人,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永远留在了苦难的昨天,陈显洲却以傲岸的铁骨和乐观的态度,顽强地走了过来。
随着改革开放春天的到来,已在人生道路上拼搏了多年的陈显洲,开始了厚积薄发的事业新历程。他看准国内的蚕丝业开始繁荣却由于内销有限,许多企业的生丝出现严重积压的现象,找到另外两个亲戚,在江津注册了贸易公司,做起了生丝生意。
由于认准了行情,抓住了机遇,陈显洲凭借着自己多年“走江湖”积累的人脉和信息资源,与广东的一家外贸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几番买卖之后,生丝生意竟然盈利2000多万元,陈显洲因此成了“先富起来”的人。
然而正当陈显洲又将目光对准当时国内需求量巨大的人造革,打算做进口贸易时,却遭到一场横祸。1986年,因为不属实的传闻,从未从事过国际贸易的陈显洲被扣上“走私”的罪名,投入监狱进行调查,所有财产也被罚没。这一关便是两年半,出狱之后,当年的“巨富”陈显洲又变成了一个身无分文、穷困潦倒的平头百姓。
八十年代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创业时代,但“投机倒把”等专制时代的罪名仍在严重地桎梏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超前一步的陈显洲获得了较早的成功,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回想起当年的委屈和困惑,显洲先生无奈地苦笑着,改革需要付出成本,也许他的这段经历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本之一。
走出监狱,陈显洲在家人的支持下重新振作起来,选择从事建筑预决算。没过多久,依靠对数字天生的敏感,他掌握了建筑行业的种种规则。这时候,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建筑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期。陈显洲隐隐觉得,自己的机会又来了。
如果说执着、果敢、不服输是商场成功者的特质,那陈显洲显然将它发挥到了极致。这一次,陈显洲将目光瞄准了成都,九十年代初,他在家人的支持下,与儿子、女儿在成都注册了威达建筑公司,业务涵盖建筑、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从此一干就是20年。
在湍急的河流旁
我小心谨慎地观察着
哪里有暗礁,哪里有漩涡
因为我必须渡过它
去寻找我的出路
——陈显洲
在“跌倒后”再站起来开始“二次创业”的20年中,陈显洲和儿子最得意的作品,便是1997年以1160多万元拍下来的一个项目,后来在他亲自督促下建成的锦城苑D座,现位于成都著名的美食商业街一品天下大街蜀汉路口。直至今天,锦城苑依然是成都高档住宅的开篇大作之一。
从成功到失败,又从失败走向成功,陈显洲在经济主战场上奋战了几十年。“只要精神不倒,就将无往不胜。只要脊梁不倒,就将勇挑重担。”这正是陈显洲先生在诗歌中描述的真谛。谈到这段坎坷经历,他感慨万千,“许多时候,好像已经走到了绝境,以为再也没有希望了,但是如果再坚强一点,坚持一下,往往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人生和事业的升华
陈显洲在企业界及诗歌界的名气不断增大。70多年的人生历练给了他太多的感动和感触,而他又以诗的方式把这一份感动传递给我们,让我们从字里行间体悟到了人性的真、善、美。
是感情的粘连,
是心灵的呼唤,
是热血的沸腾,
是大爱的震撼,
是人性的升华,
是灵魂的呐喊。
陈显洲名为《诗》的这首小诗,既是为诗的赞美,也是为市场经济大潮中诗的“堕落”而“打抱不平”。请看这篇《有感而发》:
中国作家富豪榜,
诗人榜上无名,
因为“诗人穷困潦倒”。
我热衷写诗,
像火山把炽热的感情释放。
我深爱着诗,
哪怕“穷困潦倒”。
……
热血已经沸腾,
颤抖的心啊敢问上苍,
诗人何时成了金钱的奴隶?
诗人的价值何时要用金钱去衡量?
诗人的声音何时在铜臭味中消亡?
至少以陈显洲本人而言,他没有因诗而“穷困潦倒”,而是以自己经营企业获得的经济实力,以自己身体力行写诗的实际行动,为日渐寂寞的诗坛增添了勃勃生机。仅此而言,他是最有资格为诗而引昂高歌,并以此为诗歌的勃兴而推波助力的人。
跨越老年之时,他把事业交给儿子,自己以退休之身一门心思地在诗海里畅游,并以诗歌再三表达了他对爱情的忠贞和老而弥香的情愫。商海拼搏多年,陈显洲没有沾染酒色财气的陋俗,相反始终保有一种清新脱俗的文人气质、难得的清静心态和对于诗歌永恒主题爱情的歌颂。
陈显洲夫妻二人无论是在事业的高峰,还是在人生的低谷,都相扶相持,相濡以沫,一起见证辉煌,一同共度坎坷。艰难时他们互相帮扶,艰苦度日,养育子女、精心呵护,在人生的高峰,他们又相互勉励,共谋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界奇迹。他事业的成功,离不开爱情的支撑和家庭的和睦,更离不开诗人对爱情真谛的独特感悟。你听,诗人在用心曲表达着对妻子的无限眷恋,也在展示着他们不会衰竭的生命的活力:
你是否忘却,
三十年前,
两颗年轻的心,
相恋在老槐树下。
那块我和你坐过的条石,
如今已风化剥落,
但我俩的体温,
它仍然贮存着……
但愿陈显洲老先生夫妻俩人,能像这精彩的诗作一样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活力,并以此激励后来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