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齐鲁大地到7000里之外的戈壁荒漠,从本部矿区到支援矿井,从立井掘进到斜井开拓,两个半月里,兖矿集团济二矿第一支走出去的成建制掘进队伍——掘进工区在位于戈壁煤海的新疆硫磺沟煤矿以“打响政治品牌仗”的团队气概,一路高歌猛进,接手的第一个205米开拓工程便提前15天完成,创出掘进进尺量、优质工程、队伍素质三个优异佳绩,在沟壑纵横、山峦起伏的天山腹地,竖起了一面山东硬汉的英雄旗帜。
支援硫磺沟打响品牌仗
在新疆硫磺沟煤矿掘进队伍无法满足二水平延深井巷施工的情况下,8月23日,济二矿决定抽调一支掘进队伍前往支援建设,以实现矿井早日恢复生产。两天后,这支有着丰富炮掘经验的队伍奔赴位于天山脚下、头屯河边的新战场——硫磺沟煤矿。
“矿上给我们这项任务,就是相信我们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就要干到最好,打响我们掘进队伍的品牌,在大西北打一场漂亮仗!”8月28日,在欢迎援建大会上,带队的工区区长张宜军掷地有声的发言,道出89名将士的共同心声。
全体干部职工在接受3天安全培训后,9月1日夜班开始进驻工作岗位。
“来之前我们虽然有思想准备,但没想到现场条件如此艰苦。硫磺沟煤矿位处山坳,每天抬眼望见周围大山,耳听头屯河欢唱,一开始大家还有些新鲜感,可过了些时日,顿感单调乏味。每天宿舍、矿区、井下三点一线的生活,再加上对妻儿父母的思念,这一切都像一支无情的手在撩拨着每个人的心弦。”工区党支部书记于正跃说。
为稳定军心,他们在宿舍实行舍长负责制,全员签订了《援助期间职工安全公约》,管理人员天天到职工宿舍与大家唠嗑,面对面的交流谈心、家长里短,让职工浮躁的心慢慢稳定下来。
队伍稳定后,工作马上有了起色。首月完成掘进进尺90.5米,完成月度计划指标的133%。“刚来第一个月,就超额完成任务,这是我们没想到的,这支队伍真的特别能战斗!”
安全、质量、进度“一个都不能少”
首战告捷,极大地提振了将士们的士气和斗志。然而,更多挑战还在后头。随着巷道延伸,井下地质条件日趋复杂,矿压显现日渐突出,辅助运输压力持续增大……面对如此复杂的生产条件,几位跟班管理人员纷纷感慨:十多年来,在掘进巷道中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大的压力,尤其是每个人每班都要途径长达385米的27度上下山,这对大家的体力和心理都是严峻考验。
“事要人干,干要规范”。困难面前他们不气馁、不屈服,全队职工想办法,找对策,硬是凭着一股牛劲与现场条件做斗争。他们十分注重工程质量管理,每天小班掘进前,当班班长根据技术参数在迎头方向划出进尺轮廓线、定好眼位,职工严格按标准进行施工。每班结束后,都要进行安全质量班评估,由区队指定的质量验收员对巷道的长、宽、高用专用仪器进行测量、质量标准化是否优良现场给予评估,确保每米进尺都达标。
“众人同心,其利断金”。“每次下井,区队跟班管理人员都能和我们一起干,我们有什么理由干不好?”那段时间,迎头上干部职工齐上阵,大家一起动脑筋、想办法,顺利完成两次大角度拐弯施工,采取耙矸机接力形成储矸仓减少了出矸影响,在断层、冲击地压带实施注浆锚索新工艺,解决了大角度下山施工、采场运输环节多出矸困难等困难。同时,工区制定了快速掘进竞赛办法,在班与班之间开展“比安全、赛质量,比出勤、赛进尺,比节约、赛成本”劳动竞赛和小循环掘进、光爆成型、设备无故障运行等竞赛活动,各班组千方百计为下一班正常掘进创造条件,实现班班正规循环,形成了你追我赶创佳绩的良好氛围。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11月17日,205米掘进工程完美收官,并达到一次成巷标准,这支队伍在援建的79天里没有发生过一起人身伤害事故、机电设备失爆事故以及零打碎敲事故,向矿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
硬汉亦有柔情时。通过采访,笔者了解到他们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离家几千里,说不想家是假的,但是我们不能只顾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男人该走出去时也得走出去!”这是将士们和笔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85后”的小刘涛、潘光明、绪俱华等青年职工,参加工作时间比较短,刚进矿时有过退缩,“没吃过这样的苦,也曾向往大城市的白领生活。”在硫磺沟煤矿的这两个半月里,他们主动学习业务,转变非常大,从以前没在迎头干过活的学徒,成长为可以在迎头独立打钻的青年骨干。
老工人边贻风、韩开先、陈传明虽临近退休年龄,仍然斗志不减,干劲不松。尤其是负责风筒管理和文明施工的边师傅,身患腿疾的他每个班依然在长达385米的27度上下山,来来回回地检查风筒是否有破损。“这股任劳任怨的劲儿,给我们年轻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党员工长李凡彬、党员班长刘华军冲锋在前,勇挑重担,每次进入迎头都是最先到,每次下班都是最后走,他们以实际行动带领影响班组职工,与时间赛跑,与困难拼搏,千方百计完成当班任务。
在有限的篇幅里,笔者的“镜头”只能留下极少数人的“身影”,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兖矿是我家,我们一起来建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