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暨第20次《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COP20)于12月1日-12日在秘鲁利马举行。万科主办的“城市的绿色低碳未来”主题边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利马会议“中国角”举行。王石在会上做了主题分享,本文根据王石演讲内容整理而成,刊发时有删节。
很多人提出一个问题,王石为什么搞低碳、搞环保、搞公益,动机是什么?
我的动机并不那么崇高,并不那么伟大。实际动机是很简单,就是作为一个企业家,要考虑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至少未来是不是环保,是不是绿色,我想这个是确定的。这不是企业来确定的,因为我们这个地球支撑不了我们现在这样的一个消费方式。企业一定会首当其冲,所以你必须来为未来的绿色建筑做准备。万科为什么做绿色建筑就这么简单,就是你要为未来不被淘汰做准备,绝对不是说什么社会责任,善对子孙。
我刚和戈尔私下对话,他讲他为什么关心地球气候变化,他说他已经有第三代了,抱着他们的时候,就想着他们将来怎么样。戈尔想的不仅是第二代,还有第三代了。我没有想那么远,我想的就是一个企业家怎么让企业可持续下去。
万科规模已经搞这么大了,等到未来政府说你必须搞绿色建筑的时候,万科再动手,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我们能不能打提前量。
那这提前量打多少?这个绿色建筑、绿色经济,是下个礼拜,是明年,是三年之后,还是十年之后呢?你不清楚。这就体现一个企业家本人的特点了,企业家要冒一些风险。企业的平均寿命不长的,你要不被淘汰一定要冒险打提前量。
在全世界没有说发展商搞住宅产业化的,但是在中国,当时万科就面临一个问题:我要未来不被淘汰,我现在就想搞住宅产业化。我们跟建筑公司说希望建什么,按这个标准能不能建一个。建筑公司说这不是建筑公司想做就做的,必须有相关的支撑,比如说专门制造设备的厂家,提供住宅产业化的设备,专门的部品生产厂,跟五金构件整个配套起来才能做。
当时建筑公司不做,万科就做出决定自己做。自己做才发现非常难。但天天闲着就不难吗?实际上你胆战心惊不知道明年怎么好,不如说迎难而上去做,你还有个未来。所以万科就这样走上了一条住宅产业化的路。
但一做之后,突然发现它性质开始变化。建筑公司不做,你做你又不组建建筑公司,你要引导建筑公司。怎么引导呢?你必须有技术队伍,日本有现成的,就到日本学习,学习肯定是工程师去学习,这就开始聘请工程师。
万科的工程师越来越多,现在万科白领是6000人,我们突然发现万科的工程师有3000人。在搞绿色建筑的过程中,这个企业性质突然变了,直到现在。我们也发现自己有一种竞争力了,就是万科的技术核心竞争力,就是如何搞住宅产业化,如何搞绿色建筑,如何搞节能环保的这样一个体系。
很多人问这个成本高吗?我说高。房子好卖吗?我说消费者不买账。你为什么要搞呢?为了未来。
慢慢地,万科的竞争力出来了。竞争力表现在一个企业中通常是经营规模有多大。但实际上,万科和它们真正的差别,不是在规模上,而是在万科这几年为了未来,为了生存, 整个企业的思维方式,企业的人员构成发生变化了。十年前万科最多的是营销人员,到现在最多的人员是工程师。
中国现在整个国家在面临转型,行业面临着转型,城市面临着转型,企业面临着转型。转型当中,突然发现好人有好报了。在转型当中,在其他企业还在困惑着搞规模的时候,万科已经完全另外一个思维方式了。
第三方面是什么呢?你要做一个企业家,说来说去,你还是个企业家,企业家有几个特征:第一,有野心;第二,不服气。怎么体现你的野心和不服气呢?
2003年登顶珠峰,下边给我评价很高,说我是中国人年龄最大的登顶珠峰的,我一听就很委屈,委屈不是嫌说我年龄大,我说怎么这年龄都成了一个登珠峰最值得赞扬的地方了。但是我想既然比,就得和外国人比。我觉得要和当时一位日本人(世界年龄最大登山者)较量较量,我就准备72岁再去一次。我这是有野心的,一种比较上不服气。但2013年这老头又上去一次,80了,我想算了,不和他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