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消息,上月发布的《2012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显示,广东省大学生“揾工”存在两组矛盾:毕业生期望值与自身能力不匹配;大量基础性工作岗位不受“待见”。据了解,广东大量的就业岗位来自于销售、市场、客服、酒店业等服务行业,而大部分毕业生不愿将这些行业作为求职首选。
最广阔的基础性岗位到底有无前途?企业更青睐什么样的毕业生?记者与珠三角两位典型行业的企业老总“面对面”,他们均表示,一线的企业其实仍有旺盛的用人需求,建议初出茅庐的毕业生要调整心态,学会从小事做起。
企业苦恼:
毕业生干三四个月就跑
让企业十分苦恼的是,不少应届毕业生常常干几个月就跳槽。
广州市世冠体育用品公司是一家典型的零售型企业,是国内知名运动品牌“匹克”的华南总代理。该公司总经理占冠世告诉记者:“我们零售业有大量需求,比如大店店长、零售主管、促销员等都很缺人,但大学生就是不爱来。”
“问题的根源还是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在作祟。”占冠世认为,现在大学生往往看不起销售等传统服务行业,因此,“就业难”是一种结构性用工矛盾:大部分毕业生“挤破头”希望留在珠三角一线大城市和大企业发展,但与此同时,传统一线服务行业永远都处于缺人状态。“很多老板的真实感受是,有时候找一个应届大学生还不如找一个有5年工作经验的初高中生。”占冠世说。
无独有偶,从事皮革机械行业的东莞嘉龙集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近年来从外贸转向国内市场,也亟需用人。“目前这个市场人才需求是很大的,所以也很需要大学生。”嘉龙董事长李朝平说。
“现在的大学生刚毕业,其学生能力和企业之间的工作要求不匹配,没有经验也适应不了企业的工作。”一提到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李朝平不假思索地说,“比如做软件开发,他一定要对这方面熟悉,有一定的实操经验。最好是能做一个项目,并全程跟踪下去。”
但让企业十分苦恼的是,不少应届毕业生常常干几个月就跳槽。李朝平反映,嘉龙集团每年招聘应届生里,有六七成的学生干了三、四个月就不干了,给公司的人才培养造成了损失。“这让我很苦恼!就好比种树,我们才刚种下小树苗,好不容易发芽了,正当大家准备齐心将企业做大时,他就突然离开了。”
占冠世和李朝平认为,对于极其讲求投入产出的企业而言,每年培养一个员工要花的成本很高,所以都希望能找到最合适的人。
老总建言:
从基层做起也能当高管
零售业的管理层必须从基层做起,最好是学历高,有终端销售经验,再逐渐提升到管理岗位。
占冠世认为,当关注毕业生“就业难”时,人们往往忽视一个社会现实: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多了,过去大量由高中生和中专生填充的岗位,现在也开始招大学生。但是在传统观念里,很多人还认为大学生一毕业就应该“坐办公室”而非“做销售”。“大学生的概念要重新界定。换句话说,过去大学生少,一毕业就受到社会热捧;现在的大学生遍地都是,更多适合他们的是十几年前高中生的岗位。”
占冠世说,企业用人需求其实大量存在,只要毕业生调整心态,先放下身段,以一种学习的心态就业,锻炼自己也不错。在零售等一线行业,大学毕业三五年,就很容易成为公司中层。以他所在公司为例,一家旗舰店的店长月薪有五千到一万元。以这位老总的眼光看来,零售业的管理层必须从基层做起,最好是学历高,有终端销售经验,再逐渐提升到管理岗位,“头脑灵活的大学生过来,很容易拔尖”。
在采访中,两位企业家均表示,广东正在经历的产业转型升级,正给毕业生释放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不要以为在大街上吆喝就是销售的全部。”占冠世介绍,以他所在的服装销售业为例,过去十年,这个劳动密集型行业也在经历深刻转型:国内运动服装品牌不断追求技术创新,品牌附加值,与国际品牌差距不断拉小。可以预见,未来五到十年,可以完全与国际接轨。“随着企业的产品、技术研发和品牌、企业文化等全面升级,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不快速学习提升,就会跟不上社会。”
李朝平也表示,广东目前的制造业,其产品和设备的创新都是快速跟上欧美潮流。但是中国目前还是缺少能与国际接轨,真正设计出有中国元素又有国际时尚的设计师。这为真正有才干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