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备的使用、维护、检修等过程中,不可避免需要用到一些工器具,例如扳手、螺丝刀等。但很多生产设备囿于其结构、形状、产品工艺等因素,若采用通用的工器具,会带来效率、质量方面的损失,甚至安全隐患。例如,对于一个直毛刷无法(转弯)伸进去的设备内部区域,若采用L形的毛刷,就可马上进行设备清扫了。
而专用工器具,由于需求量并不大,所以在市面上并不容易买得到,或者价格奇贵。于是,企业内部自主开发、制作和应用这类专用工器具(或曰“道具”),就变得很有必要了。
在实践中,设备配套工器具之类别,较难从单一维度来进行区分。常见的有安全类、质量类、可视化类、定位类、省人或省力类等。当然,这样区分,有些类别可能是交叉的。换言之,有的工器具目的可能既是安全类、同时也可能是视化类。但我们不必在分类上纠缠不休,而应把精力放在有用工器具开发和应用的本身。
安全类。即为了减少或杜绝安全风险而开发的工器具。安全风险涉及面较广,例如:尖锐部件的刺伤刮伤、高温造成的灼伤、冲压对人体器官的碾压、强酸带来的腐蚀等。例如,在维护尖锐部件较多的设备时,有必要开发“海绵护套”,先把尖锐部件套住;再例如,在容易将人手卷入的旋转部位上,加装隔离网。
质量类。对于一些容易因人为因素出现的质量问题,有必要开发工器具进行防错。例如,为平整度要求较高的五金冲压、注塑产品开发“限高闸门”工器具,不够平整的产品则无法通过。
可视化类。有时候,采用可视化工器具,可便于设备操作、维护、检修。例如:在一些设备内部,人眼不易查看目标部件时,可开发专用潜望镜,人在设备外部就可看到目标部件的状况了。
定位类。对于需要机械调整的设备或部位,一般靠人凭经验来调整,耗时耗力。可开发刻度盘、定位柱、定位块予以解决。
省人或省力类。例如:增设滑槽使产品从上工序直接溜入生产设备,就不需要人往返走动与费力气搬运了;一些设备上的漏油不好清除,开发一个类似于注射器可吸油的吸油枪,便可轻松解决问题。
为设备而自主开发、制作的工器具,应尽可能做到便于携带与使用;而且,对于使用频次较高的工器具,应放在设备附近以便时取用。
高手在民间,所以设备配套的工器具开发、制作与应用应吸引全员参与。而高手们需要企业高层的鼓励,才能引爆改善的激情。在这方面,南方电网的“六有”机制值得借鉴,即“有带头人”、“有成员”、“有场所”、“有经费”、“有计划”、“有制度”。具体来说,若想顺利进行设备配套工器具的自主开发、制作和使用,需把下述事项做到位:设立专项资金(其实往往所需的金额并不大);添置工器具开发、制作所需的设备,例如绘图电脑、焊机、切割机、打磨机等;准备工器具开发所需的材料、零部件、场所;建立和实施评价、竞赛与激励的细则;协助开发者进行专利申请;支持开发者参加行业或全国职工技术创新竞赛等。
需要提醒的是,在评价与激励所开发的工器具时,若可能,则尽量采用量化的评价准则,以便清晰看到该工器具所产生的价值、投入产出比; 然后再在量化评价结果的基础上予以相称的激励。若不能做到量化评价,则容易疏忽一些价值较好的工器具,继而不公平感会挫伤人员的开发积极性。
尽管为设备自主开发、制作和使用配套工器具可带来效率、质量、安全等诸多改善收益(令设备效率、效益得到进一步优化),但仍需要强调的是:设备配套工器具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用工器具。例如,拧紧螺母要用扳手,若拧紧螺母不需很大力气的话,则可把螺母改为蝴蝶形,如此,直接用手拧紧螺母就可以了,则无需再用扳手这一工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