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年前,你对今年的电子产品会有什么期待?在自己家也来上一套比尔·盖茨家用的那种智能系统?或一个真的可以帮助你减肥不反弹的可穿戴设备?
这样的期待没错。CES—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展览—在去年或过去几年允诺了这样的愿景。
但如果你像我们的记者一样在CES上游走于3600个大小参展商之间,经受了无数新产品发布的轰炸,并把它们的自High与实际市场表现相对照,你会发现一些猎奇心最终被失望所替代。
去年,CES会场上佩戴Google Glass成为了新时尚,让人期待它迭代后于这一年能给我们带来惊喜。但今年Google Glass迅速在会场上绝迹了。虽然索尼、东芝和联想等追随者都推出了各有特色的智能眼镜,但它们看起来暂时无法超越Google Glass,更难以获得后者也还没有突破的市场。
我们也没有看到Gartner预测的会变为主流的智能服装。这家市场调研机构在2014年下半年做了这一预测。但你在CES上丝毫看不到它们能成为主流的可能性—除非,地球人统统失去了理性,愿意穿着丑陋以及因为传感器而行动不便的衣服。
两大技术巨头Google和苹果在智能家居上的努力,多少会让人觉得这一领域即将变得有趣,但CES上的情况看起来并非如此。虽然这些家用电器都实现了联网,可以在手机上显示信息并和人互动,但绝大多数看起来也不比多年前那个会在微博上卖萌的饮水机来得更让人想把它们搬回家。
若说起它们令人失望的原因,恐怕在于:这些技术离用户的实际需求太远了。
3D打印:消费者难题
无论如何,你现在还难以相信3D打印机会像那些生产商所说的那样,变得跟传统打印机一样普及。在此之前,它面临的仍是个小众市场。
即便如此,从今年CES来看,这个还未大规模商业化的产品声势并没有出现衰退的趋势。在位于CES主展馆之外的金沙展厅,相当大一部分展区被3D打印以及相关配件公司所占据,有MakerBot和3D Systems这样的大公司,也有来自中国浙江某个不知名的小厂商。
3D打印机的价格已经够便宜了,但仍然没有流行起来,建模是一个重要的障碍。更容易为普通消费者所接受的方式是通过扫描仪扫描,将物理世界的物体变成文本向打印机输入。但是,这意味着在3D打印机之外消费者还需要负担额外的成本。
一些新的技术看上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3D摄像头能够准确地捕捉外界物体的三维信息,而英特尔这样的芯片厂商正在推动戴尔这样的生产商在普通平板和笔记本上安装这样的3D摄像头,这意味着在普通电脑上能够完成3D扫描,从而降低成本。
已经走上这条路的大多数生产者大概不得不坚信市场美好。“这就像现在我们所使用的2D打印机一样,一开始不被消费者接受,但到后来为大多数家庭持有。”三纬国际的资深开发经理舒家诚认为,3D打印机的发展也会遵循这条路线。
无论如何,熙熙攘攘的生产商和好奇的参观者之间,始终有道壁垒。
但无法忽视的是,3D打印在一些生产领域带来的改变是颠覆性的—它能够让个体生产者在生产硬件时不再依靠大型生产线,而可以依据个性化需求使用3D打印机打印各种配件或是整个物体,避免传统生产花费颇巨的开模等环节,将成本控制在较低范围内。
一些小型创业公司也因此能够进入高技术硬件生产领域,那些原本被大公司所垄断的领域。一家名为Openbionics的公司就利用3D打印机生产假肢。这种用打印机打印出来的义肢连接在残障人士尚且有感知的手臂上,连接部位有一些传感器和计算芯片,能够捕捉到健康的手臂肌肉传来的神经信号,通过计算,对这些信号做出反应。
3D生产用于义肢假牙等医疗领域再合适不过。比如义肢连接部位与自体手臂的咬合,尤其需要定制化生产,按照传统生产方式,这意味着为每个个体制作模具,再开动生产线生产单个产品,成本巨大,而3D打印机大大降低了这个成本。
让人意外的是,一些从事计算的技术公司能够进入到传统大公司的生产领域,降低成本,让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获取产品。不仅仅是义肢生产,可以期待的是,未来诸多无法负担大型机械生产的个体生产者,都能够在3D打印机上找到解决方案。
这项技术的前景可观。但就像许多首先发力于企业级和军方市场,最终才走到大众面前呈现爆发之势的技术一样,这个领域的成熟尚需要时日—那些现在努力把它应用于消费者市场的公司可能找错了方向。
一家叫3D Hubs的公司就认为,并非每个人都需要打印机。在CES上,它展示了其打造的3D打印网络。它对表示,3D打印应该解决就近原则和按需打印的问题,基本用法就像在Airbnb上选房子一样,上传自己的设计文件后可以找到附近的3D打印机,它可能是被某个公司所有也可能是被个人所有。
智能汽车:数据拉锯战
这算是个好消息:今年CES会场里,顽固的汽车厂商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积极拥抱技术。奔驰和奥迪宣布了新款无人驾驶汽车、大众支持全手势交互、丰田开放燃料电池专利…但考虑到消费者何时能买到一款真正的智能汽车,情况就未必如此乐观。
奔驰展示的F015 Luxury in Motion可能是今年CES上最吸引眼球的“概念”。如果你没法通过图片想象使用它的情景,那么就想想过去在电影中所看到的人们在车里开Party的画面,车内四周的屏幕就是操控界面,奔驰也对外表示这辆车的概念是为人们提供一个移动的休息场所。
但奔驰的工作人员告诉,此次展示无人驾驶汽车的主要目的是向人们展示“无人驾驶汽车可以做成什么样子”,这样的汽车要到2030年才可能进行量产。
“汽车厂商面对的难题是,无论汽车生产过程还是人们更换汽车的周期都很长。等某个时下火热的技术植入到了汽车里再制造出来,可能热点已经过去了。所以汽车厂商一方面会希望给消费者‘预备’一些未来会需要的功能;另一方面就只能靠更新软件了。”Elektrobit高级副总裁Martin Schleicher对说。Eletrobit为奥迪、奔驰等汽车厂商设计车载软件,合作已超过15年。
对于消费者而言,也许能更早实现的是,他们的车内导航娱乐系统终于可以和智能手机性能相当了。2014年,Google发布了Android Auto平台,而苹果发布了CarPlay平台。从今年CES上的情况看来,这两个平台以及功能成为了汽车厂商的标配。奥迪在CES的发布会上宣布奥迪A7汽车同时支持Android Auto和Apple CarPlay;而大众在发布会上展示了新款Golf R Touch也同时支持这两个系统。
“原本奥迪确实是最早加入Google开放汽车联盟的成员,后来我们也和苹果合作了。原因很简单,我们不能忽视iPhone的用户。”Christian Felbermeir对说。他在奥迪负责与Google对接并植入Android Auto的工作。
但在成为标配之后,消费者的汽车究竟能有多智能还未可知。除了安装一些应用程序,有着和手机一样的音乐与导航体验,人们也期望汽车零部件的使用数据能更多被分享和分析,这些数据能让汽车能得到更好的保养和维修,或是保险公司能据此提供更个性化的保险。
“Google汽车开放联盟推进过程实际上困难重重。如果汽车厂商使用了这两个软件系统,最后的问题就变成了用户究竟是谁的,用户开车产生的数据到底是谁的,由此衍生出的商业机会又属于谁?”Martin Schleicher说。
汽车厂商们同时接受Android Auto和Apple CarPlay,大多也仍然在继续更新自己的软件平台,例如福特依然高调宣布更新自有的SYNC 3系统。这些动作目的明显:汽车厂商们并不愿意将数据拱手相让。或许不久以后,这些厂商们还会为你的数据展开一场搏斗。
当然,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这些汽车厂商们还回答不了:消费者究竟是否需要这样的车?
奔驰没有公布无人驾驶汽车的售价,反正还有15年的时间;奥迪和大众习惯的全手势操作,和消费者手持方向盘更多使用语音的直觉相悖;丰田开放燃料电池专利以期促进氢能源电动车的普及,但同时也还需要建立足够的充电桩;宝马和奥迪分别宣布与三星和LG合作,未来可能你需要用这两个厂商制造的手表来做车钥匙,但问题就是,消费者是否想佩戴这样的钥匙手表。
所以,在对智能汽车前景表示乐观之前,还是先等等消费者给出的答案。
虚拟现实:等待内容
CES最新最热门的趋势都能够追根溯源到一项技术上—3D摄像头对外界的感知技术,从无人机到3D打印以及可穿戴,虚拟现实也没有例外。
Oculus开放了新品Oculus Crescent Bay原型机的体验。相比第一代产品Oculus Riff,从清晰度、分辨率等方面,新品的体验的确要好出不少—戴上头盔后,枪林弹雨“穿”过你的身体,外星人能够和你面对面地交谈……
Oculus Crescent Bay是Oculus公司2014年12月收购Nimble VR后推出的最新产品。Nimble VR是一家从事手势追踪的初创公司,自2012年起,就一直从事用3D摄像技术来进行手势追踪。而Oculus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虚拟现实中与机器交互,Nimble所拥有的这项技术正好能够弥补Oculus的技术缺陷。
看上去,虚拟现实正在变得繁荣—越来越多的公司参与到这个领域。除了Oculus,索尼也推出了Project Morpheus在GDC(Game Developers Conference)2014上亮相;三星在发布Galaxy Note 4新旗舰机时,也推出了虚拟现实设备Gear VR;微软将于今年推出Xbox One头戴设备,来对抗Oculus Rift。
不必跟风抱怨现在的硬件体验还不够好,它总需经历一个升级的过程,但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一个进退维谷的问题再次发生—缺乏内容,在相信这个领域最终会发展起来之前,大多数内容商不会真正为其制作内容,而没有足够多的内容,硬件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
在今年CES上,福克斯展出了采用了《走出荒野》的样片,观众随着演员瑞茜·威瑟斯彭(Reese Witherspoon)和劳拉·邓恩(Laura Dern)一同漫步,身临其境般地体验森林的全景画面。但就如媒体所评价的那样,这些影片并不是将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手段,而是在将这项技术本身当作卖点,这意味着传统电影叙事并不是重点,为了体现这一技术,制片人或许在放弃叙事。
但也不必过于悲观,在我们看来,虚拟现实已经是一个确定的趋势,只不过我们还无法确定它的边界,除了像现在这样被用于媒体,奔驰展出的概念车“F015 Luxury in Motion”也拓宽了我们对虚拟现实的想象。这款车已经实现了无人驾驶,在车前窗和四周都有着巨大的液晶屏幕,在驾驶的过程中,可以选择驾驶场景,如果嫌城市里景色过于无趣,可以把场景调至沙漠或者原野,那些逼真的景色将在这些巨大的液晶屏上显示出来。当然,这还停留在概念阶段。
智能家居:从平台之争开始
巨头们对这个领域非常迷恋,它们的争夺才刚刚开始。CES上最引人瞩目的两个发布说明了这一点。
已被Google收购的Nest宣布了一长串合作伙伴名单,其中不仅包括LG、飞利浦等老牌厂商,也包括智能锁August、灯泡Lightfy、家用电动车ChargePoint等新玩家;而三星则颇为隆重地介绍自己于2014年9月收购的SmartThings平台,非但结盟了一系列厂商,还宣布这一平台将完全开放。你能看出这两个巨头已经在争夺智能家居领域的控制权。
显而易见的是,人们不会希望家中十几个智能设备因为有着不同的系统而阻隔了通信。按照SmartThings CEO Alex Hawkinson的说法,智能家居平台“将是一场大规模的游戏”。
这个竞技场上除了三星和Google,还有苹果。这家公司从来都不在CES上露面,但并不影响它在CES上的影响力。在2014年6月举行的WWDC上,苹果发布了智能家居软件平台HomeKit。而在今年的CES上,你已经能经常听到有参展商向来往人群介绍自己的产品“已经接入HomeKit平台”。
“我们的设备目前还在测试,也在等待苹果的审核。这个会场上应该有不少公司和我们的思路很像,你可以去问问它们,审核通过了没有。”智能家居厂商Elgato的工作人员对说,其展出了名为Eve的智能家居设备,并迫不及待地为自己打上了“为Homekit设计的智能外接设备”的标签。
除此之外,老牌厂商Honeywell在2014年也发布了自己的智能恒温器Lyric以及一套软件平台。Honeywell安全设备部门产品推广负责人Robert J. Puric在CES的展台上告诉,Honeywell Lyric的定位是与Nest类似的智能家居平台,目前包括烟雾探测器、恒温器、门窗警报以及中央控制器等。
这套设备将在今年年中推出,主要面向美国和加拿大市场。而贝尔金旗下的WeMo已开始销售智能家居设备,并帮助其他厂商的设备实现互联。
甚至AT&T和Comcast这样的电信巨头也在声称自己要给消费者提供智能家居解决方案,一副唯恐落后的样子。
在这场争夺中,这些巨头已在较量谁能更懂得用户的需求。
三星的SmartThings和贝尔金的WeMo能让用户通过触发IFTTT这样的网络服务,来进行简单编程,好让用户自己定义这些设备之间如何互动。而被Google收购的Nest则更倾向于用用户的数据来训练软件,好让智能家居产品自动完成操作。
无论如何,这个行业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题在于安全和隐私。比起其他地方,人们对家庭的隐私和安全需求都来得更高。
虽然即使智能家居才刚开始起步,但已经出现了黑客黑入私人网络监视摄像头对着婴儿咒骂的案例。这解释了产业各方对于巨头们的品牌更为信任和依赖。这场平台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可穿戴设备:严重高估的领域
CES上,你能不能找到一款让你立刻想掏钱包去买、并愿意坚持戴它超过半年的可穿戴设备?
答案很可能是没有。而且更糟糕的是,可穿戴式设备在五六年前就已经被寄予厚望,而CES上关于可穿戴式设备的喧嚣已经持续了好几年。
可穿戴式设备最初出现时,其最大的诱人之处是能“量化自我”:它可以探测你的心跳、运动和睡眠数据,让消费者第一次拥有这些数据;厂商和公司们也不停告诉消费者,拥有这些数据能让你的生活更健康和美好。
现在CES上展位越来越拥挤的厂商们仍然在谈论探测心跳、运动和睡眠数据。但鲜有人能告诉消费者,早期花钱订购这些产品的人,究竟坚持戴了多久?或者,那些数据,是否真的帮助大多数消费者改善了健康状况。一个事实是,它们在黏住用户方面存在问题—大多数消费者在新鲜劲头过后,就再也不会费心去查看自己的各项数据,而且,这些数据通常对他们而言就只是一堆数字而已。
在可穿戴设备中最具有想象空间的智能手表现在看起来也并不让人激动。
智能手表的研发者们除了赋予手表那些“量化自我”的功能,也将智能手机的一些功能加入进来。但在Pebble引发大家对智能手表的兴趣之后,无论三星的Galaxy Gear还是Moto 360看起来都远未吸引更多消费者埋单。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些智能手表的外观远远不及传统手表,也意识到手表不仅仅是个看时间的工具,而是个用来显示品位的配饰。而现在的智能手表显然只能显示极客这一人群的品味。
意识到人们对随身穿戴之物的时尚需求之后,技术公司开始和时尚行业有所交集,并且引发人们对技术改变时尚的预测。
而那些对数据更有需求的细分人群看起来才是可穿戴设备设计者应该追随的目标,例如在孕期对胎儿忧心忡忡的准妈妈,或者对自己的宠物关心备至的主人。
事实上也有公司这么做了。你在CES上能看到通过监测女性体温从而帮用户确定最佳受孕时期的BloomRing,以及为孕妇测量胎儿心跳的Bellabeat。但对于这些用户而言,他们正是因为所经历的事关重大,所以才对数据有强烈需求,而作为创业公司如何获得这些用户的信任,也的确是一件颇需要技巧的事儿。
当然,这个过于拥挤和吵闹的行业还出现了太多匪夷所思的产品。
Muse展示了一款“头环”,声称每天戴着它3分钟就可以监测脑电波;类似的还有Emotiv Insight的头盔,它的主要功能不是帮用户监测脑电波来改善健康情况,而是让用户放弃游戏手柄,用脑电波来控制配套游戏中的赛车。哦对了,它们看上去都像一个古怪的发卡。还有一家叫做Sleep Shepherd的公司做了一个帽子,它在头顶部位装了传感器、在耳朵位置有传声筒,目的是让用户戴上时听到均匀的声音保持心情平静,从而帮用户改善睡眠。Sleep Shepherd团队对说,“睡觉的时候戴上这个帽子,并不是什么麻烦事。”
这种乐观精神让人回想起已经趋于平淡的Google Glass。
如果连Google的可穿戴—这意味着有超强的研发团队,预算充足的市场营销团队,以及等着为它培养生态系统的投资人—都没有成功,只能证明大家对市场的预期实在太超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