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万达集团对外公布了一份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工作报告,重点阐述了万达第四次转型。
转向服务业集团
王健林说,相比前三次转型,第四次转型范围更广、力度更大,是代表万达未来发展方向的全新转型升级。这次转型主要内容是转向服务业为主的企业,包括万达集团的转型和万达商业地产的转型。
万达集团转型可分为两方面,从空间上看是从中国企业转型为跨国企业。万达宣布了2020年发展目标:资产1万亿元,收入6000亿元,净利润600亿元,成为世界一流跨国企业。
从内容上看,万达将去房地产化,转型为服务业为主的企业。万达将加快发展文化旅游、金融产业、电子商务3个产业,到2020年形成商业、文旅、金融、电商基本相当的四大板块,彻底实现转型升级。
近期以来,万达马不停蹄,开始在各个板块大举发力。万达商业地产登陆H股并推出轻资产化模式、电商公司获得注资、金融板块加速并购、万达院线即将上市,几乎每一步都是能影响行业格局的“大招”。
地产主推“轻资产”模式
万达商业地产的转型力度更大。一直以来,万达引以为傲的是“重资产模式”,凭借“18个月一个万达广场”,从选址到拿地、投资、建设、管理全部自行完成。
近期,万达推出“轻资产”模式,开始“轻重并举”的商业地产模式。4家机构拟投资240亿元人民币,建设约20座万达广场。这20座万达广场的设计、建造、招商、营运、信息系统、电子商务都由万达操作,使用万达品牌,但不再介入投资领域,资产将归投资者所有,万达与投资方从净租金收益中分成,以此减少资金压力,大幅提升净利润率。
一向雷厉风行的王健林给出了两个转型目标,一是2020年集团服务业收入、净利占比力争超过65%,房地产销售、净利占比低于35%;二是海外收入占比超过20%。这被外界视为万达判断未来转型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龚小锋)
[回顾]
万达前三次转型
第一次转型:从地方走向全国
1993年走出大连,万达由地方企业向全国性企业转型,突破地域局限,为做大企业规模奠定基础通过这次转型,万达实现了从一个区域公司向全国公司的转变。
王健林感悟:这次转型带来的结果,就是从一个区域的品牌变成全国性的品牌,从几十亿的公司,变成百亿级的公司。而且这种连锁经营,给企业文化带来的变化,那是不可估量的。你一个公司怎么管理,很容易,就几十个人,一百多个人,变成几十个城市的公司怎么管理?那个时候不像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信息手段这么发达,给我们管控提出了很大的难题。
第二次转型:由住宅向商业地产
万达从2000年,由住宅向商业地产转型,这次转型新了万达商业模式。
王健林回顾,这次转型过程是非常艰苦的。万达被当了222次被告,在沈阳建了一个店经营受挫,多次拆了重建,付出9亿多的代价。
但第二次转型还是成功的。王健林预计,按照现在的万达的增长速度,不再增加,就是保持现在匀速,每年500万平方米竣工这种规模的话,2020年万达可以大概达到55000万平米以上,是世界上排名前四的。
第三次转型:进军文化旅游产业
万达从2006年开始,大规模进军文化旅游产业,使万达由单一的房地产企业发展为综合性企业集团。文化旅游已成为万达新的支柱产业。
之所以转型,王健林称,“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现象,你看我们分析了差不多10个国家的历史,美国,英国,法国等等像这些发达国家,房地产产业成熟期基本上都是50年,就是大规模的发展,供不应求,供需两旺逐渐走向萎缩,行业还有,但是规模下来了,工业人员下来了,基本上就是半个世纪,好一点5、60年,差一点40年,这是一个规矩。”
王健林判断:中国真正的房地产市场就是20年,高速成长的时期就是10年左右,可能还维持一个匀速的这么一个平衡发展的阶段,估计从现在算起15到20年,这个时候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我们中国的工业化也基本完成,这时房地产市场一定规模就下来,大幅度衰减。